有没有因误会而闹出让人笑得流泪的笑话可以分享?
四清运动时,一天下午,社员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乌云滚滚,来了打爆天下起大雨,人们纷纷往村里跑。此时,新来的女工作队员小李,看见一个七十来岁的小脚老太太,慢腾腾的也往村里走,她忙去搀扶老太太,老太太慌忙的说:姑娘,你快走,不要管我。小李说:您不用客气,于是把老太太搀扶到村头。
小李自以为做了件好事,心里特别高兴,此时,村办公室大喇叭喊起来:李xx阶级立场不清,认敌为友,立刻到办公室写检查。
原来,她搀扶的是四类分子。
笑一笑,十年少,
愁一愁白了少年头。
酒鬼👻的尴尬场面:
老李与小王是同单位同事,两个人有共同特点,爱喝酒。这天下班后,两个人便来到一家饭店,点了酒菜喝起来,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两个人喝的不太清醒的壯态下,小王问老李,大哥你平时喝多了,嫂子让你回家吗?老李说,嗨,我敲门的同时,把衣服脱的净光,门一开,把衣服往房子里一扔,她总不能让我光着身子在外边吧。小王就上心了。时间不早了。两个人就各自回家了。
第二天上班,老李碰见小王就问,小弟昨天回家,弟妹让你进房间了吗?小王脸红了,不好意思的说,昨天回去了,隐隐约约到家了,门自动开了,我赶紧把衣服脱了个净光,刚扔出去,门就自动关上了,还听到附近传出的声音,请注意,下一站:人民广场……
1983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县委办的值班人员,接到话务室总机转接过来的一个电话:说明天下午,地委的副专员,要带上他原来工作过的乐平县的一些干部群众。到古城县参观“马路”。请做好相应的准备和接待工作。
值班人员不敢怠慢。接到电话以后,赶紧做了记录。然后就向带班的副主仼做了汇报。副主任听了以后,觉得有些奇怪:马路有啥好参观的?是值班的人员听错了?但是转念一想:古城县的拆除城墙、拓宽马路的方案,刚刚报到地区。领导们就要来考察了?那为啥还要带着乐平县的人来参观呢?莫非是要解放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看看古城县是怎么干的?
不管怎么说,都是好事儿啊!于是县委办副主任就把这个情况,向县委办主任作了汇报。最后领导指示,要求相关部门如建设局、交通局、城关镇等做好汇报准备工作。把工程规划、目前工作的进展情况、存在那些问题、有什么解决的对策,都要简明扼要地向副专员汇报。以争得上级领导的首肯和资金支持。
各单位接到通知后,连夜准备:都知道这个裴副专员难糊弄——这个人懂的东西非常多。常常在人们汇报时,突然插话提问。问的都是一些专业性很强的东西。一般的人很难回答。要是说不到点子上,就会被他严厉批评。所以他一旦到基层来调查研究,下面的领导们都不敢信口开河。汇报工作都是由专业人员进行。领导们都怕他当众诘问。
次日下午,裴副专员果然和乐平县的干部群众,乘坐一辆公共汽车到了古城县。工作人员赶紧接到大会议室。倒上茶水后,就由县领导致欢迎词。欢近裴专员到我们古城县,对我县的城市***改造和公路建设作重要指示。
正在喝茶的裴副专员,闻言眉头一皱。他伸手点点随行人员,问他是怎么通知的?自己要领着人们参观古城县某乡群众养马鹿的养殖场,怎么变成了参观马路了?马路有啥好看的?
事情终于闹清楚了:地区打电话的那个工作人员,就是乐平口音。他们说“马鹿”,发音和“马路”完全一样。而这边接电话的值班人员,是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一个月的新人。对上级来电也没有详细询问和复述,就产生了这么一个误会。
这下可闹了大笑话了。就连一向严肃的裴专员,听了古城县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这个年轻人怯生生的解释,也笑的把茶水都喷岀来了。这次,他对犯了这个离奇错误的年轻人,并没有秋风黑脸,一顿狠批。而是笑着拍拍他的肩膀,给大家讲了各县口音不同闹出的一些笑话。缓解了年轻人的尴尬。然后和众人乘车,参观马鹿养殖场去了。
我1968年5月份上山下乡,成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49团的知识青年。同寝室来了一名比我年龄小的北京知识青年,他特别喜欢恶作剧,成了大家的开心果。
由于水土不服,他***上长了一个火疖子,特别疼痛。我是地地道道的黑龙江人,知道怎么处理这个问题。马上到商店的药品柜台给他卖了几贴膏药,用蜡烛火烤化,让他贴上一幅。
他说自己看不到,让我给他贴上。
我告诉他:现在膏药太热,凉一会再贴。墙上有镜子,你自己照镜子贴吧。你不用着急,我可以铲两条垄。
我叮嘱完他,马上和大家一起去铲地了。一号地就在连部附近,他可以晚一会到地里干活。
田间休息的时候,他说***还疼,膏药根本没有起作用。
我让他趴在草垛上,看看是什么情况。当我看到他的***,发现不但没有膏药,而且连贴膏药的痕迹都没有。
我当时以为他在搞恶作剧!
他摸了一下***,自己也一脸茫然:自己明明按照镜子上的位置把膏药贴上,怎么会没有呢?
中午休息的时候,我们回到寝室,大家看到一幕让人哭笑不得的情景:镜子上面有一贴膏药!
餐巾当成卫生巾的故事
十几年以前了,妇女卫生巾虽然已经普及,但上年纪的老爷们并不十分了解。我村一家喜宴,娘舅姑爷的辈长者坐在堂屋首席。陪客的一位老者也赶时髦,发现没有餐巾纸,就安排人要纸巾,但说不准,以讹传讹成了卫生巾。主家又是参与仪式,又是照顾锅灶,想着男男女女那么多,尽管对要卫生巾这妇女私人用品有点不感冒,但还是安排抓紧去买了送给执事的。
要不说执事的年龄大呢?也没加思索,就拆开一人一沓逐人发放。老者们顺手就用,也赞叹社会进步:你看这卫生纸多厚,多科学,多先进。
到了敬酒环节,年轻人轮翻上主桌敬酒。不知谁发现了,一口酒笑喷了满桌子:这是谁上的餐巾纸?众人才明白过来,一个个急不迭地把卫生巾往桌下踩,往兜里装,然后赤红着脸装着自己没使用似的。一桌菜被敬酒的小伙子喷了遍,大家都不好意思。这件事成了一个村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