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韩信要受胯下之辱?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十二岁定终身。
历史上对韩信的记载,大概就是从他少年时代开始的。少年时的韩信,性情放纵,不拘礼节,整日佩带一把不知从哪里来的宝剑,浪迹乡间,游手好闲,这样的形象很容易让人觉得韩信是一个好逸恶劳、爱慕虚荣、眼高手低的废物。
因为没人瞧得上,又没有经商谋生之道,少年韩信只得靠四处蹭饭,勉强活下去,日子过得很悲哀,甚至有些厚颜无耻。但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下,韩信却做了一件事,虽然穷得叮当响,但他还是执意为亡故的老母亲找了一块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而且还说,他找的这块坟地可安顿下一万户人家。
从穷困潦倒坚持佩剑,到身无分文要为亡故的老母亲找万户坟地,从贬的角度讲,韩信这人确实太爱慕虚荣,而如果从不那么贬的角度讲,韩信这人内心有傲气,有抱负,但他的傲气、抱负也有致命的问题,那就是他有强烈的功名欲望。可以说,后来刘邦要杀他,就是因为他的功名欲望太不可控,虽然在能反的时候没有反,但他的内心始终是不安分的。
除了为亡母找坟,少年韩信还有两件事很有名,一是漂絮老母给他的“一饭之恩”,一是恶少屠夫让他遭受的“胯下之辱”。
漂絮老母的“一饭之恩”,韩信终生铭记,并且在衣锦还乡后隆重地谢了这“一饭之恩”。虽说人杰记恩是常态,但此事发生在韩信身上还是极具宿命的意味。韩信的发迹之路不像那些一路拼杀的乱世枭雄,他是携天才之姿一夜成名,并且在一夜成名后一发而不可收拾。相比那些历经磨难而成功的枭雄,韩信的发迹之路太顺,太简单,太干净,因而他对人性的洞察并不深刻。如果他天生是个心狠手辣的人,倒还好说,关键他是个看重“一饭之恩”的性情中人,而刘邦何尝又不是另一个给他“功名一饭”的恩主呢,所以后来叫他反刘邦,他做不到,总是寄希望于人性的善与义,但作为开国帝王,刘邦是皇权至上,一切有可能威胁他大汉皇权的都必须毫不留情地剪除。
内心有着强烈的功名欲望,但又有着一味讲恩情、讲善义的单纯性情,如此矛盾的韩信一旦陷入险恶的政治漩涡,怎可能会有好下场。
“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是一千古不变的真理名句。多少风云人物,英雄豪杰都因能屈能伸而叱诧风云,最后功成名就。
勾贱为复国而“卧薪尝胆”,韩信同样为了实现理想抱负而忍受“跨下之辱”!
韩信自幼父母双亡,生活无依,平时主能靠钓鱼维持生计,但是鱼也不是天天能上钩,经常有上顿没下顿的。河边一位漂母看韩信可怜,就经常从家里带饭到河边给他吃,因此韩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
有一天,韩信在集市上被一屠夫欺负,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人高马大,每天背着一把剑,其实你就是装装样子,什么本事都没有。如果你真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你的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你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面对恶霸的侮辱,韩信明白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如果发生冲突,吃亏的是自己,就算杀了他,自己也得偿命,得不偿失。况且韩信熟读兵法,立志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于是忍了下来。他当着众人的面,趴在地上,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胯下之辱”!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为了实现抱负,韩信投军到项家军中,期间曾多次向项梁和项羽推荐战争策略,然不得***纳,只被任命为执戟郎一职,韩信负气之下离开项营,转投到刘邦帐下。
公元前206年,韩信在萧何的推荐和保举下,被刘邦拜为大将军,韩信向刘邦献计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谋略。
韩信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意图。突然出兵陈仓,把章邯打个措手不及,顺利还定三秦,名将章邯也被逼***身亡,为刘邦打开东出的大门。之后韩信又擒魏灭代、降燕破赵、北击齐国、水淹龙且、四面楚歌,垓下之战逼得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取得楚汉之争最后的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
西汉的国土,至少有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的,所以对于西汉的建立,韩信立下了不世功勋,因此被封为齐王,后又改为楚王。
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年韩信可以一剑击杀流氓,但是大秦治下,***者死,韩信***后必死无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韩信志存高远,岂能因一流氓而死?当年吴起一怒之下击杀同乡三十余人,之后逃亡齐国,母死不能归葬,妻死方可得将,代价何其之大?春秋时期诸国林立,吴起还能逃亡天涯。韩信当时在大秦的管辖之下,何逃之有?韩信宁受胯下之辱也不杀无名之人,此大丈夫也!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垃圾人,路怒者,一言不合就会恶语相向,甚至拳脚加身。如果你天天跟垃圾人,路怒者针尖对麦芒,那么迟早会被他们无意间杀伤,损伤最大的还是你自己。因此对待垃圾人,路怒者,最佳的办法就是“你伤害了我,我却一笑而过”!韩信受胯下之辱值得我们学习,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一、跟自身所受的教育有关。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父母和老师,但有人推断他应该出身贵族,气质非凡。
二、从现今社会推断,凡是家教好的孩子不会与混混为伍,也不会与他们一般见识,韩信面对无赖就是这种心理。
三、韩信有远大志向,要做一番大事业。作为一个有理想的人不会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纠结。
四、他们都只是未成年孩子,他们的行为不能代表什么。杀了对方不能说他有多英勇,也不能说从胯下穿过去就证明自己不行。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有天下大勇者,悴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韩信也许当时真斗不过那几个地痞流氓,或许有远大理想待实现,不屑与他人争斗,总之韩信后来成名了,而且成名后也未和那人一般见识,留下这段佳话,其实生活当中比这难忍的***何止千万,但你未成名,忍就忍了吧,就当什么也沒发生。想想韩信尚受过胯下之辱,况我辈呼,也就释然了。
韩信打过败仗吗?
据我了解,没有败过。韩信有个本领,就是你给他一群老百姓,他几天就可以把老百姓训练成上阵杀敌的兵。有两次刘邦把他的精兵都带走了,他过一段时间,又自己组织起来了很给力的兵,这点真的厉害。但后来被吕后***,真的很可惜。说明他是个军事天才,政治方面就不行了,应该和张良好好学学。
历史上常胜将军唯韩信,而且是常胜元帅,以少胜多,以孤敌众的大将军。打下天下被屈斩灭门实在可惜了。什么汉高祖坐领天下,开创大汉朝都是他的功劳,常胜将军把屡战屡败的阿抖扶上皇位后斩杀殆尽。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于韩信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代名将,韩信经历的战役也是比较多的,从未败过。
从历史资料上看,通过记载的关于韩信带领的战役并没有关于韩信打过败仗的记载,也就是说,在韩信指挥的战役中,韩信是没有打过败仗的,这估计也是韩信兵仙的来由之一吧。
韩信的被封将之后的第一场战役就是陈仓之战,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来由,这也是韩信的第一场胜仗,此战结束之后,也就正式树立了韩信大将军的威严,让很多不服他的也对他刮目相看。
从此,韩信一鸣惊人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当然了,韩信是天生的将才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一生指挥的战役也是无败绩,让敌人闻风丧胆。
韩信之所以没有打过败仗,一方面是因为韩信用兵如神的策略,还有就是韩信从来不会打没有把握的仗,哪怕是胜率为50%韩信也不会贸然出兵的。
哪怕是刘邦被当时被项羽打得如同丧家犬一样,韩信也没有出兵援助,足以看出韩信要么不出战,出站必胜的信心。
韩信虽然在军事战略上没有败绩的,但是按照当时韩信的实力来讲,韩信没有拥兵自立,没有为自己谋划将来,就是最大的败绩。导致最后被吕后萧何害死。
看了很多文盲的回答,连“十面埋伏”都出来了,也是搞笑。虽然韩信粉很多,但也不怕被喷了!准确的说韩信是有打过败仗的!那就是彭城之战!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记载:“(韩信)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史记·项羽本纪》载:“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
根据史记记载,韩信纠结齐赵共同进攻项羽,在汉二年四月抵达彭城,所以韩信是有参加彭城之战的。而项羽是在汉联军皆已抵达彭城之后,约四月底发起的进攻,一举击溃56万汉联军,当然也包括韩信。
虽然韩信不是全军统帅,但也掌控了一部分兵力,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败了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