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鬼能闹出什么样的笑话?
有个相声,说一个酒鬼又喝多了,半夜回家时滾了楼梯,把***划了个口子。
他怕老婆训斥,偷偷跑到客厅间照着镜子贴了“橡皮膏”。贴完后就回去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正在睡梦中,就被老婆一阵“笤帚疙瘩”和吼声惊醒。只见老婆边抡着“笤帚疙瘩”边问,昨晚是不是又喝多了?
男人赶忙说,没!没喝多!
老婆说,没喝多?那镜子上的“橡皮膏”哪来的?![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我家的叔伯弟弟,家里大排行老二,好喝酒。嗜酒如命,一天没遍数地喝。
吃饭时桌上摆着酒瓶子,走路时手里拎着酒瓶子,睡觉时枕边也放着酒瓶子。酒是他的饭,他的水,更是他的命。家里人叫他“酒蒙子”,外头人叫他“酒鬼”!
老二没有工作,平常花销靠父母的退休金。到了周六周日就去旧物市场、古玩市场闲逛,美其名曰是玩古董,其实是啥也不懂。经常把酒钱饭钱赔得分文不剩,然后再去找父母要!
有一个周末,老二在旧物市场买了一把仿旧的匕首刀,说是战争时期的东西。然后视若珍宝,装在自己背着的书包里,终日随身携带。
某天晚上,老二和几个哥们喝酒,深夜才散。回家时叫了一台出租车,眼瞅着要到家了才发现自己兜里又没钱了。于是就跟司机说,“你看我真没钱了,要不你留我电话,哪天我再转给你(微信里也没钱了)!”
司机就有点不乐意了,“我拉你这么远(在郊区),三十多块钱,然后你告诉我没钱!你说啥像十块八块的,我拉也就拉了……”
老二一听司机墨迹就心烦,然后顺手掏出书包里的匕首,刷一下顶在司机的腰眼上,急头白脸地吼叫着,“快,把钱拿出来,少废话!”
司机一看老二这架势有点蒙,只好把钱包掏出来,战战兢兢地递给了他。谁知老二根本没接钱包,而是推开车门下车跑了……等司机缓过神来的时候,人已经跑没影了!
司机心里憋气就打电话报警了,但因为没受啥损失,案子也就没继续调查。
两个月以后,老二开直播,在网上跟人吹牛,“我说个乐子事给大伙听听啊,前些日子某天晚上,我喝完酒回家,半夜,十一点多了,打台出租,没花钱。真的,三十多,差不点四十块钱,一分没给……哈哈!”
一个真实故事。70年代未,两个乡下老哥为10公里外亲属帮助建土坯房屋后,晚上每人超量痛饮高度白酒。自觉不能出丑,两人马上骑上铁管“铁驴”快马加鞭朝家飞奔。骑行一大段路程后,两人都觉得骑行方向相反了,两人干脆停下在一土坡处休息,仗着兴奋精神,两人大聊“山南海北”、忆苦思甜。说到各自痛心疾首之事时,两人顿足捶胸、嚎啕大哭。哥俩相互安慰休息一下,呼呼酣睡。天朦朦亮,见三位老者在询问为何酣睡在此。哥俩马上毕恭毕敬打个立正,询问某某村庄在那个方向。其中一个老者,开口大骂起来,两人恼火要动手教训老者。两位老者亦也同时呵斥。哥俩听着话音有些熟悉,仔细看看,三位老者是自己村内长辈。原来是在自家村庄口上睡一个晚上。且两个大老爷们惊天动地地嚎啕大哭,惊吓全村人心惊肉跳一夜。成为今古笑谈!
我来跟你们说一个“女酒鬼”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六十多年前。
江苏无锡有条中山路。这条中山路是解放后,无锡继环城解放路建成后,第一条自南向北的柏油马路。这条马路比现在的中山路要窄得多,马路西边是一条河,此河又称“弦河”弦河上自南向北第一座桥就是“南市桥”第二座桥叫做“港桥”。港桥东边是南市桥上塘街,再往东是中山路,中山路对面就是“欢喜巷”过港桥西便到现在的学前街。在五十年代,“港桥下”也是一个热闹去处。
就在港桥东边,有一户人家。这家人家只有一对六十多岁的老夫妻。没有子女。老两口都是老实本份,邻里相处也很好。
就这么一对夫妻,谁也不会估计到老太婆就是个“酒鬼”!这个老太酒量大不大呢?大!大极了!大到什么程度呢?说出来你别不相信。我们无锡人称盛菜的碗叫“青边碗”,一碗大概可以装半斤酒。老太婆一碗烧菜用的料酒(最劣等的黄酒)喝下去,就可以醉到不醒人事。
看官可能要说见鬼了!这种酒量还算是酒鬼?
你还不信,老太婆就是一个如***包换的“酒鬼”!
老头子家里是绝对不能有半滴酒的,有就会进老太婆的嘴里。老太婆想酒了,咋办?老太婆有办法,趁老头子不注意,在老头子口袋里“偷”两分钱,然后拿一只“青边碗”,跑到中山路上的小烟酒店,两分钱打一碗料酒。一碗酒到手,就在小店门口,“咕咚、咕咚”,几秒钟时间,一碗料酒完全倒进了肚子里。把店里的伙计惊得张大嘴,半天合不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