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因为方言闹出的笑话或者好玩的事?
一次,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到瑞塔铺镇的医院去′治病。医院上班的是长沙市的一个青年男医生。女孩说出自己感冒了,要买点药。男医生听了就问:"你有毛毛没?"女孩害羞了,说:"怎么问这个?"男医生说:"这个当然要搞清楚,不然我怎么开药?"女孩脸红了,低声说:"去年还只几根根。今年就长得多了。"
毛毛在长沙是小孩子。而我们桑植县却是指人身上长的毛,如头发,汗毛,***之类。女孩见医生问她,以为是***。
那天买了多少钱的我不记得了,我只记得当时称上的鸡蛋钱数不是个整数,女店主怕我抹零换来换去想凑个整数,我说,没事没事,我不抹零,有多少给多少。女店主随口说我“你挺好,不将就。”说我“不讲究”我一听不乐意了,“我还不讲究?”我多讲究啊,不要求抹零,也不介意多点儿少点儿,大了小了,, , 女店主——平时都是男店主——不乐意了,说“我说你好你听不懂啊”?我带着疑惑带着小小不开心走了。
回到家里想这件事,突然明白了,大约是“讲究”这个词她和我赋予的含义不同吧?她的意思大约是我不墨迹不占小便宜不矫情,而我们说的“讲究”是有素质明事理的意思!
她说“不讲究”,我说“讲究”,本应该是相反的意思,在她和我的方言里却是同一个意思。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普通话尚未普及,各地的方言土语比较通行,因为方言闹笑话不少。略举两例:☆我的家乡盖被子方言读音“干被”。解放之初重要的路口有解放軍站岗,有一老农路过,站岗战士问:干什么的?老农回答:干破棉被的。意为自己是贫穷的好人。☆芋头方言读音同“我”。有一大姑娘上街卖芋头,大声吆喝:要不要我!外地人听了一头雾水。现在普通话已经普及了,因方言土语闹笑话也少了。
我确实遇到过方言闹笑话的事。
我刚下放到农村时,那地方叫妈是娘,叫爸是幺,叫奶奶却是妈,哥哥姐姐都称为哥。好长时间我都不明白为什么有这种乱套的称呼?有一次,一个孩子送给我好多桂花,她说是她哥摘的,我一听吓坏了,哪个男生敢给我送花呀?后来才是她姐摘的。那时中央文化部“五七”干校也驻扎在村子里。他们的孩子都出于文化人之家,孩子之间吵起架来,北京孩子骂当地孩子:“妈妈大,爸爸小,奶奶不知叫谁好。”还有,当地说9是“狗”,这种发音更给了外地孩子口舌之快。
后来,我做了当地的老师,我一改往日方言讲课的习惯,上课用普通话,孩子们既新鲜又感觉荣耀。他们跟我交谈时,完全用普通话称呼自己的家人。
我的回答:我是陕南汉中汉台区人。记得,我年青的时侯,有一次带我妻子去洋县农村的一位朋友家玩。我们是乘公交车去的。到朋友家吃过饭后,朋友的妈妈有事出门,走前热情的嘱咐我们:来一次不容易,晚上“立嘎”。我回答好!我妻子则满脸茫然的点头示好!过了会趁没别人,我妻子对我说:待会我们早点走,迟了就没公交车了。我说晚上就不走了,“歇了”明天再走。她说人家妈妈走时说让我们晚上“立嘎”么!人家家里没处睡!你还听不出来么?我听了就笑着对她说:洋县这里的人,把留你晚上住宿的意思叫“立嘎”!和我们说“歇了”是一个意思。不是让你晚上站立着过夜。她听了也逗笑了!
(原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