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懂。为啥都把内个事儿,叫做大姨妈?大姨父同意么?
别说提主你(男)不懂内个事儿叫“大姨妈”,我是个女的都不知道现在的人叫内个事儿叫“大姨妈”,兴许叫那事称呼为“大姨妈”,可能是文明雅观的点吧?至于提主问大姨父同意不,这可由不得大姨父了,因作为成熟健康的女人,必须每个月履行生理期的义务,意思就是说大姨父不同意,女人也要每个月完成俗称“大姨妈”的任务[捂脸][捂脸]
月事称为“大姨妈”,是谐音。
其原词,称为“役閁”,原指月事期的女性无法从事某些劳动。
“役閁”一词源出明代中医书籍《万氏女科》,后于《景岳全书》及清代《傅青主女科》沿用此隐语,“役閁之疾”。
“役閁”,役,服役、役使,工作;閁,邪视,引申为“因病引起的异常”。
在古代,女性当然也会有月事,而且底层女性要工作,不工作就没饭吃,所以当她们出现月事,就会是一段难熬的日子。
其关键,就在于会影响工作,身体的不适,使月事中的女性无法从事部分工作。
因此,《万氏女科》首先讲此种情况称为“役閁”——因病引起的异常,导致工作受影响。很直白的书面意思。
閁,《康熙字典》注义为“邪视”,但是,此邪非彼邪。
这里说的邪,不是“邪恶”,而是“病邪”,这是传统医学对疾病很常见的叫法。
大,是后人随口加上去的。原本就叫役閁,役閁之疾。
此语原本只在医生之中通用。清末以后逐渐普及,到了民间,老百姓一则文盲居多,二则叫得更顺口,逐渐俗称“姨妈”,最早见于书面,也是在清末以后,民国时期。
本来叫“大尾(yi)巴”。在没有卫生巾、护理垫之前,女人来月经时使用的是月经带。月经带,又称月经布,就是用干净的布条做一个长带子,在来月经时间系上,带子中间放上卫生纸,便于更换。但是系带时就像系鞋带一样带头总会露出一点,像是人长了尾巴,就形象地叫“大尾(yi)巴”。叫着叫着,觉得不对呀,明明是“妈”怎么能叫“巴”呢?就改“大尾(yi)巴”为“大姨妈”吧(哈哈哈),也成了月经的代名词。
至于大姨父,娶了大姨就必须接受“大姨妈”,不是同意不同意的事
有個故事是這樣講的:很久以前有一個女孩初次來月經家裏又沒有其他人在家,她就在自己的閨房將褲子拉下看是怎麼回事,正好這時她大姨媽直接推門進入女孩房間,女孩聽到有人開門進來嚇得急忙要提起褲子,而她大姨媽是過來人一看就明白是怎麽回事於是就對女孩說:大姨媽來了怕個啥又不是外人。然後大姨就教女孩怎麽處理可就是沒說下體流血算什麽名堂,第二天痛經受不了了就一個人去看醫生,醫生問她那裏不舒服?女孩不好意思直說下身因流血引起肚子痛又不知道怎麽回答,突然想起昨天大姨說的話就對醫生說:大姨媽來了。當時醫生也不知道大姨媽來了啥意思就對女孩說:我問你那痛怎麽引起的沒問你誰來了。女孩沒辦法只好低著頭說:下身出血引起的肚子疼。醫生這時才明白女孩是月經來了引起的疼經,女孩看了病買了藥走後醫生暗想:這女人月經來了不好明說,而說成大姨媽來了聽越來新鮮又隱悔也能說明病因,後來這醫生給女人看疼經病就不再問是不是月經來了疼經而改成問:是不是大姨媽來了。一傳拾拾傳百就這樣傳開了後來"大姨媽來了"就成了月經來了的代名詞。(原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