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胥渡吧搞笑视频《大明群聊》第一集有多少史实错误?
这***也就是闲谈之作,倒也不必太多计较,我看了一下,不准确的倒是发现了几个。
片中朱棣说朱元璋大杀功臣,一个不留,其实还是有没杀的,比如汤和、沐英、郭英、耿炳文。还有很多是之前就病死的,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
片中说郑和下西洋最远到了好望角,这个其实史学界并无定论。《明史·郑和传》以及郑和助手马欢的著作《瀛涯胜览》中,都记载着郑和下西洋最远走到了非洲东海岸木骨都束、竹步、麻林,也就是今天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一带。
片中朱瞻基说明宣宗年间宁王造反,这个应该是口误,朱瞻基自己就是明宣宗。宁王朱宸濠造反是明武宗时期,很快被王守仁平定,但此时武宗已经御驾亲征,王守仁不得已将宁王又放了让武宗又抓了一次。
还有片中说宦官干政是因为宣宗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的原因,其实明代宦官干政的根源是因土木堡之后,靖难勋贵一扫而空,武将由此势弱,文武失衡,文官集团势力大涨,压制皇权,皇帝只得依靠宦官制衡文官集团。
朱厚照说朱厚熜天天躲后宫炼丹,其实也不太准确,壬寅宫变之后,朱厚熜就搬出紫禁城住到西苑去了,到死之前才回去。
朱厚熜说朱厚照只活了29岁,这也是不对的,朱厚照活了31岁(1491年-1521年)。
这些是我从***中找出的一些问题,欢迎指正。
有人说《明史》被篡改很多,有人说价值很高,《明史》到底如何评价?
没太大价值。
我们现在看的《明史》,其实是乾隆四年英武殿的刊印本。该版《明史》以王氏《明史稿》为基础,经过润色修改追加评断而成。乾隆年时,基本是收尾工作。编撰官中的杨椿曾提出批评,认为原本王氏稿本错误太多,而编撰只注重书法、义例而索垢、舞文弄笔。杨椿还被张廷玉给***骂了。
在《明史》交付刊刻后,乾隆又下旨编撰《明纪纲目》,《纲目》以《明史》为基础,《明史》有什么错,《纲目》就有什么错!同样杨椿提出建议和批评,同样被张廷玉否定。《纲目》在乾隆十一年成,乾隆还亲自写序。
乾隆三十八年,轰轰烈烈的四库运动开始,官修的《明史》和《明纪纲目》注定要编入四库,也就需要进行审定,这时两书的错误问题就暴露出来。
乾隆四十年,下旨修改《明史》。四十二年,因前修改仅仅是改人名、地名,与其他书籍同字,乾隆并不满意认为《明史》错误太多,下旨再次修改明史。修改后的《明史》才正式编入四库。此时的《明史》才是清官修的最终成果。
但此时乾隆大肆鼓吹“忠君”和“正统”思想,比如《贰臣传》,四库毁书运动。乾隆也亲自审阅《明史》,也甚至提出修改意见。比如给袁崇焕“***”,所以这最终的《明史》很难说不被乾隆所主导。因此也有人提出,最终的官修《明史》也是为了“正统”和“忠君”服务。
而现在流行的《明史》,其实还是乾隆四年的英武殿版本。
都说后朝为前朝修史,一是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二来可以标榜自己,抹黑前朝,美化本朝的事,历代史官或多或少都有干。
按我说,想要史书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就不能让当朝的官员来修,特别是大官,因为这些人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比如唐朝宰相魏征,那是有名的谏臣,他修《隋书》,把隋朝和炀帝贬得一无是处。
(宋濂,元史是他主持修的,明朝礼仪由他制定。)
再看《元史》,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修的,史料严重缺失和错误,到了清朝时邵远平等人重修了《新元史》,不但纠正了缺陷,补充了大量的史实。
历史本是个严谨的东西,要想尽可能保持公正,让置身事外的民间文人来修,或者隔代的史官来修,让当朝官员修,那肯定完蛋,《明史》也是这样。
《明史》是张廷玉等人编撰的,张廷玉什么人,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他不亲满清统治者,能升到如此高地位吗,修史不抑明扬清,能获得清皇帝的高兴吗,所以不排除《明史》中有大量抹黑明皇帝的篡载。
“篡改”这个词,指用作伪的手段对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用在史料方面的话,其实并不严谨,因为真实的历史,所谓的真相,是不可能百分之百还原被记录的。
历史不是1+1=2的数学公式,记述它的人,是没有办法保证一个人物,一个***的完全合乎客观实际来表达的。即便是现代社会,用摄像的方式24小时全方位记录某一***参与者的所有人的活动轨迹,但也无法记录一个人的内心活动.......
所以著史者,大多是在各种文献资料,传闻俚语中一点一点来还原他们心目中的历史真相......为什么要说是他们“心目中”的历史真相呢?
因为历史没有立场,但是编史者有立场,无论是出于政治立场,还是情感倾向,或多或少都会使一个历史***相对偏移,这种偏移或许是侧重点不同,或者用了春秋笔法,又或者只是选取倾向于自己所需要表达的方面进行放大创作等等......
所以历史从来都是富有争议性的,而围绕历史***的是人,而人在社会背景、政治立场、个人性格好恶等等方面,在一个***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动因又是多方面的。一个“***”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就可能对一个人有截然不同的评议,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历史的真相呢?
是故,笔者认为,历史没有真相,或者说,历史不是唯一性的,它是动态的,在历史规律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在不断的研究和论证的过程中,它能给予我们不同的视野,带来不同的智慧体验。
如果脱离了人,把历史当成公式一样研究,认为历史就是1+1=2的话,那么,你所认为的“真实”的历史,就只是你眼中的历史而已。
说回《明史》,《明史》跟历代所编写的断代史其实差不多,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充分地展示大明朝的治政情况,因为中国人最喜好托古言今,所以利用历史来实现现实的政治需要时很正常的事情。同一历史***,会因为社会背景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解读方式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