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知道的古今因对对联闹过的趣事、笑话、佳话有哪些?
有两副对联,出于苏东坡与其妹苏小妹之间的玩笑,据说苏东坡脸长,苏小妹额突,小妹说于东坡: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方流至腮边。东坡看着小妹的额反讥:莲步末离香格下,额头己到画堂前。此传丙佳话,为人们津津乐道。
在咱们中国春节过年不管是富贵人家还是贫苦大众,都会在自家大门上贴副春联,以示喜庆。寓意,新年新气象。而且古时候对于那些才华横溢的文人,骚客来讲。春节写对联更是施展才华的重要舞台留下了许多令人称赞的佳话。今个,咱就来聊一聊古代文人与春联之间的趣事。
春联
大家都知道在咱们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在历代君王中乾隆是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皇帝曾总结过自己的一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下江南,文武兼修。”自诩为十全老人。乾隆除本身拥有极高的文化素养,除了喜欢写诗颂对,还喜欢猜谜。乾隆经常要和一些大臣编制对联,以此来猜谜。用来考一考大臣,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炫耀自己的才华,当然不是白猜的,猜对的当众有赏。当然也有乾隆吃瘪的时候。
乾隆
有一年元宵节前夕,乾隆帝让每位大臣都糊一盏灯,上面写好谜语、对联或诗文送进宫来,让大家一同欣赏,共度元宵佳节。到了元宵节这天,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了御花园的每个角落。乾隆与宫娥彩女、文武百官在御花园里走动,就好像是在灯海里神游。这伙人每到一盏灯前,或赏诗,或猜谜,或对句,不时爆发出一阵阵酣畅的笑声。
猜灯谜
这里面最为得意的就得数乾隆帝。这位皇帝,胸中的确有点墨水,猜谜对句也着实有些本领。再加上众臣的阿谀奉承,他简直有些忘乎所以了。文武大臣众星捧月般地陪着乾隆来到纪晓岚进献的彩灯前,只见上面挂着一副灯谜对联,上写: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彷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满朝文武看了这副灯谜对联,立刻收敛了笑容,皱起眉头,抓耳挠腮。他们都被难住了。既爱对句又喜猜谜的乾隆帝,这时也没了辙。君臣一起,搜肠刮肚,绞尽了脑汁,但猜来猜去,还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让纪晓岚自己揭开谜底。原来,这副谜联是打两个字,上联是「猜」,下联是「谜」。
我先来讲一个开个头故事。此前我已讲过一个“福满乾坤爹满门”的笑话,今天要讲的是一个名人趣事,各位看官请听:
在乾隆年间有个大才子纪晓岚,肯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传当时纪晓岚被乾隆帝重用后,引起宫内外诸多不满,认为纪大烟袋无真才实学但又不敢明说,毕竞是皇上钦点的。
一个冬天的早上,北方的冬天较冷,都要穿上厚厚的长祆才行,纪昀慵懒在室内不想外出,正在阅微草堂独自烤火吃酒,忽然听到门外有人用又尖又软并拖老长的声音问:“有人在吗?”,纪昀心想这是谁呀!这大冷的天要干嘛呢!
掀开厚厚的棉帘一看,哎呦喂!是宫里的一位管事太监来了,纪晓岚赶***步两步迎出去,那阉货看都没看纪晓岚一眼,进门环视一周后,噼里啪啦指示一通。
然后才从头到脚审视纪晓岚,看到纪大烟袋拿着把扇子(古时读书人一年四季都拿着把扇子表示学问)在边上小心应承着,这阉人就说:“纪大人,我想问你一问可否?”,纪晓岚赶紧说”瞧您说的,您尽管吩咐,我听着就是”。太监清清嗓门问到:
穿冬衣,拿夏扇,一部春秋可知否?
纪晓岚一听,嘿!想跟我玩呀,这太监那知道这纪大烟袋不但有才,还是个尖酸刻薄的主,经常把人弄了下不了台,所以好多人不愿意与他玩。纪晓岚认真看了看,认出这阉人他以前在宫里见过,听说来自南方,纪昀就回到:
生南方,来北地,您那东西还在吗?
我来说一个关于春联的趣事,也是广为流传的王羲之的故事。
有一年春节,书圣王羲之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两侧,道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王羲之是谁啊?书圣啊,世人皆知其书法。时人欲掷千金求之而不得,可想而知,对联刚贴上,第二天被揭走了,家人告之,王羲之也并不生气,也许心里还偷着乐呢!自己的书法这么被人赏识,不责怪也是自然的。
于是,下笔成文,又道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不料,这书法实在是太好了,又被人揭走了,书圣可不淡定了,因为明天就大年初一了,现在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唯独自己家的大门还没贴呢,可不是我没写啊!
但书圣毕竟是书圣,是经过大风大浪的,只略略沉思,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提笔写下一副对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果然,只要书圣一出手,必有人偷,前几幅对联说不定卖了不少钱呢,这小偷来时,正准备揭走,一看,哎呀妈呀,不对劲,这对联贴自己家不吉利,卖出去也没人敢买,于是,就这样错过了一桩大买卖。
第二天一大早,王羲之亲自带上裁好的红纸,分别在两联下添上一个字,于是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暗暗称奇,那小偷肠子都悔青了,只能说,宝宝心里苦,对面老王太狠了!
上联:二三四五
下联: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估计有人秒懂,下面说一说这个故事:
清代的书画家郑板桥任县令时,喜欢微服私访。在某年的年关将近时,郑板桥也跟往日一样带着随从外出私访,一边走一边看。但是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时,郑板桥却停步了!
随从连忙问:这怎么回事?
郑板桥用手指了一指这家人门上贴的对联,也就是上面那副。
看了看后,没有解释,郑板桥就对随从说:“去抗一袋米,拿些肉和衣服来。”接着,随从疑惑的就去了。
等随从把东西拿来时,郑板桥这才敲门,把东西给这户人家,主人也感激不尽,连忙磕头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