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失言、酒后乱性、酒后无德、酒后开车。酒乃取祸之道吗?
吾虽不好酒但也不排斥酒,酒有酒文化,酒有酒的传承;也有对酒的赞誉:葡萄美酒夜光杯明句。亲朋好友相聚,逢年过节无酒不欢,但也不可酒逢知己千杯少,小酌怡情过量伤身。美酒虽好但不要贪杯,喜爱喝酒要有度有酒品,切不可借酒消愁,岂不知酒入愁肠愁更愁;切不可酒不醉***自醉借酒滋事生非有失礼节;更不可酒后驾驶害己害人悔之晚矣!您说呢。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其实就象质疑刀具一样,比方刀具是为了切菜的,但也有人作为***或伤害人凶器,你能说刀是害人的东西吗?同样,酒是一种食品,酒文化也源源流长,其实喝酒误事、出事、酒驾,过错不在酒本身,而在于喝酒者本身,平时少喝,则不会误事,开车不喝,则不会酒驾。
酒文化是我们国粹的一部分。早在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谷物酿酒的创造性实践。到了商代,酿酒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酿酒技术在世界的酿酒史上,独树一帜。‘无酒不成席’,国人与酒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国的酒文化也是享誉中外的。酒后失言,酒后乱性,酒后后无德……那么,酒到底是好是坏呢?宋代朱翼中说: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谢乡之饮,和鹿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秩。 这段话,把酒的种种好处都说全了。然而,南宋文人王景有一首《西江月》词中,有‘感叹酒色财气,尘寰彼此长迷’的警句。若将人生陷阱‘酒、色、财、气’等一一排列,那么,酒是首当其冲,可见,酒的危害自古以来深为人们所苦。由此可见,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即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酒不醉***自醉’。因酒誤国,因酒毁家,因酒丧命,因酒犯法……很多国人把酒醉誤国、毁家、丧命、犯法的主犯归罪于酒,这对酒来说,是天大的冤枉。酒只是客观条件,人才是主观因素,应负全責的是人,而非酒!如果有人拿刀杀了人,难道是刀之过吗?有人跳河被淹死,难道是水之过吗?
古人早已深知其中之奥妙。佛印说:酒色财气四赌墙,***都在里边藏。若是谁能跳出去,不是神仙也寿长。苏东坡说: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谜是英豪。世财不义切莫取,和气忍让气自消。 王安石说: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财富才发奋,国有朝气方生机 。 宋 神宗说: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又有智者说:酒是杜康名传流,能和万事解千愁,成事坏事皆因酒,洞宾醉倒岳阳楼。李白贪酒江心死,刘伶大醉卧荒丘。***至今流于世,酒谜真性不回头。
我说:好事坏事莫怨酒,自我心性是根由。道德休养勤磨砺,饮酒不醉是高手。
无酒不成席,饮酒不酗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由此可见,遇到开心事,喝酒庆祝;遇到烦恼事,借酒消愁,并不是今天的创新,而是历来如此。
饮酒文化,博大精深。通常人们将喝酒的过程归纳为五个阶段,即喝前和风细语,开喝甜言蜜语,喝中豪言壮语,喝后胡言乱语,收场不言不语。
喝酒导致中风的,劝酒因为出人命而赔偿的,酒驾出***被判刑的…举不胜举。春节将至,又到喝酒高峰期,奉劝各位:亲朋相聚,饮酒不酗酒,更不斗酒量!
如何喝酒对身体才有益?
有人说,“酒是粮***,越喝越年轻”,有道理吗?关于喝酒,书上原文是“少量饮酒,对身体基本无害;过量饮酒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引发高血压,损伤神经系统和肝脏…”
有人将水蚤分别放到,5%~25%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结果显示,5%时,水蚤心跳开始加快,10%时水蚤心跳明显加快,到20%时,水蚤心脏开始停止跳动。这与人喝酒过程中,身上发热,血流加快,头昏,胡言乱语,如不及时停喝,并***取措施,就会出人命基本一样。
据北京安贞洪昭光教授介绍,所谓适量饮酒是指“三个半”,即单次啤酒喝半瓶,红酒喝半杯,白酒喝半两,且具有一定的舒筋活血和软化血管的作用。
喝酒脸红的人不宜喝酒
酒精(乙醇)在人体内首先通过乙醇脱氢酶(ADH1B)代谢分解成乙醛,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ALDH2)代谢分解成乙酸,最终分解成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乙醛是强致癌物,对人体的损伤很大,而乙酸是无害的物质。乙醛脱氢酶正常情况下,对乙醛的分解能力是比较强的,这样的人在饮酒后,乙醛很难堆积在体内;反之,饮酒后乙醛就容易堆积在体内,对人体造成损害。乙醛容易堆积在肝脏血液中,会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反映在人体的表面,就是容易脸红。乙醛堆积过多会对人体造成哪些损害呢?那就是比一般人群更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甚至是肝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