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易读错的字,一不小心就会闹笑话,你有哪些经历?
人的认识都是有局限性的,读错字很正常。只要不是正式场合,都错个字,大家一笑了之,还不至于到了闹笑话的地步。
我上大学时,有位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有点紧张,而且备课显然也是功夫没下到家,他把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的名字念错了。
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王淦昌,名字中间那个字,音同干,四声。王淦昌可不是幕后英雄,他的事迹和荣誉,到我们读书的年代,已是宣传过很久了。何况,作为老师,您备课不需要对自己没把握的字,查一查吗?
这位很是托大,乍着胆子脱口而出“王金昌”。
我坐第二排,我仰视着他的眼镜,小声提醒他“王干昌!”
这位不仅智商欠奉,情商也是比较低。他看了我一眼,然后很肯定地而且提高了音量大声说“王金昌”。
不明白为什么。您可以装没听见我说什么啊,可以不用再重复这位大师的名姓。
这样的教师,现在还高升到一把手职务了。
所以,你看,念错个字,不会闹笑话的。而且说不定,这种坚持错误,勇于不认错的担当精神,是会让人有前途的。这叫骄傲使人进步。
我认为那些生僻字不常见易读错可以理解,再不然直接请教别人也不丢脸。最不能忍得是一个常见字几种读音,要说一个常见字不认识,丢脸;要说一个常见字读错了,还是丢脸!这样的经历我有还不止一次。
前几年经常熬夜、出差,作息没规律,生活节奏混乱,整个人状态非常差,医生建议清心火、降肺热,这导致我在超市一看见去火的东西都要买回来试一试。
有回北京出差,在超市看见一包绿叶子,拿起来一瞄荷叶挺好,这玩意儿泻火。看了看包装这叶子却和荷叶大不相同,这叶子绿绿的、小片小片的。印象里荷叶要么是药店散装的大片干黄叶,要么是分装小包的荷叶碎,眼前这品种真没见过,仔细看了看产品介绍精品散装薄荷叶,原来是薄的荷叶,难怪比以前看的精致多了。又不放心咨询售货员,“这薄(bao)荷叶是精装的吗?怎么叶子这么小这么绿?”售货员当时候一愣,可能也没见过为一包荷叶纠结的表情很怪异的敷衍我,“是的,都这样的”然后走到一边和另一个售货员不知道嘀咕什么。当时想自己这么大个人买个荷叶问这么多,也难怪售货员懒得搭理我,扔车里就去付账。回去以后泡水,叶子嫩绿嫩绿的,立马感叹帝都人民就是幸福,连荷叶都弄这么精致。一口刚进嘴还没咽就喷了“这啥味儿”。同事过来喝一口“这薄荷味啊”。“对对,就是薄荷味,这薄(bao)荷叶怎么还薄荷味,大爷的!”同事一脸无奈“因为它是薄荷叶。”然后我才恍然大明白,让多音字坑惨了。
后来带着父母出去玩,浚县也是jun,xun不分,在父母面前跟文盲一样,非常惭愧!
有些多音字古代读音和现代读音不同,各个地区读音不同;有些字词义不同,读音不同;还有些词性不同,读音不同;还有的语体不同,读音不同。小时候上学就怕考多音字、生僻字。
这些不常见易读错的字不止孩子不认识,大人见了也头疼。现在还有些父母给孩子取名字的时候偏爱这些生僻字,是怕老师点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