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雨村衣锦还乡后,为何娶一个只见过一次面的丫鬟?
贾雨村是《红楼梦》第一回就出场的主要人物之一。
贾雨村衣锦还乡后娶一个只见过一面的丫鬟,始于他“误判人意,自作多情”。
贾雨村在家世败落、穷困潦倒,进京求取功名期间与甄士隐相识。一日他在甄家偶见甄家丫鬟在窗外摘花。这丫鬟见到雨村,估摸一阵,临走时又回头两次。雨村见她回了头,便自以为她心中有意于他,更狂喜不尽,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
后值中秋佳节,贾雨村还为此口占五言一律:“未卜三生缘,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说的就是“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贾雨村由“一介穷儒”走科举之路,一跃而为“协理军机、参赞朝政”的兵部尚书。此前他曾任知府时,不忘旧怀,娶了当年甄家丫鬟娇杏。
《红楼梦》中的许多人物名字与人物的品性、命运相关联,如冯渊乃"逢冤",甄英莲乃"真应怜"等,而那个原是甄家的签过死契的奴才,后来一跃为四品大员的妻子的娇杏,名字也暗示了娇杏的命运:"侥幸"!下面我就说一说娇杏的三次"侥幸″。
娇杏一"侥幸"也
娇杏原是甄士隐家的丫头,只不过多看了他一眼,想看看主子口中的贾雨村是个什么样子,贾雨村便自作多情,以为娇杏是个"巨眼英雄"、"风尘中的知己",是看中了他,便对娇杏念念不忘。
娇杏二“侥幸"也
贾雨村在中了进士、做了***、衣锦还乡之后,也并没有想着娶娇杏,但是,娇杏就是这么***。她在买丝线时竟再次遇见贾雨村,而贾雨村也在人群中发现了娇杏,当然,此时的贾雨村仍没有想过娶一个只见过一面的女孩,毕竟娇杏的身份太低。而且,贾雨村本身是有妻子的。但是却纳了娇杏做二房:
……(贾雨村)又寄一封密书与封肃(甄士隐的岳父),转托问甄家娘子要那娇杏做二房。封肃喜的屁滚尿流,巴不得去奉承。便在女儿前一力撺掇成了,乘夜只用一顶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
娇杏三"侥幸"也!
娇杏能从丫头一跃成为四品官家二房,已是"侥幸”,可她还有更“侥幸"的,竟然"命运两济",“到贾雨村身边只一年,便生了一子",又半载,贾雨村嫡妻染病去世。贾雨村便将娇杏扶了正,做了贾雨村的妻子了。
贾雨村,即***语村言也,***语村言不可信赖依度,故作者又将其称为“胡州(胡诌)人氏”,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不可信不可依不可认真的语言文笔来隐藏掩盖真意真实文笔的。由于真与***的针锋相对性,那么,被其隐藏掩盖的真就是可信可依可认真的。什么是红楼梦中的***语村言?就是红楼梦表面的人物人情故事,也即红楼梦的人情故事就是“胡诌人氏”一一“贾雨村”。真实文笔就是“正文”,就是“政(贾政)”,真在内,正在内;***在外,那么“贾政外任当了官”,一言外任是***,二言真控制着***,内控制着外。
所渭贾雨村衣锦还乡,就是言红楼梦的外在文字(人情故事)所针对的对象是低俗阶层,“乡”就是低俗;“衣锦”指的就是文词辞藻漂亮的红楼梦外在文字。
贾雨村与甄士隐丫鬟娇杏的“一面之交”就是“只见过一面”,可知,贾雨村(***语村言)所掩盖隐藏的真就是“一面”,也即真与***的接触、交接就是与“一面”之接,那么,“一面”就是红楼梦的“真面”、“正面”;那么,“一”就是真,就是正;“娇杏”也同样是服务服从“一”的,如果“一”是主是正,那么,服务于“主”和“正”就应当是“仆从”,这就是将“娇杏”称作丫鬟的道理。“娇”就是“女乔”或“乔女”,也即指的人类称道赞颂赞扬的高大的“女”,“女”有孕育生产功能,能孕育产生“一”的人就是“乔女”,就是“娇”,就是创立创新前所未有生产制造技术的人或文化。“无为”就是产生道产生“一”的基础或根基(道生一),那么,无为而治的文化理念就是“娇”。道佛文化都倡导自然之道,都倡导探索无为,也可称道佛自然之道文化为“娇”。“杏”即“木口”,“木口”就是不说话,不语,也可把道佛文化倡导的不言之教为“杏”,这就是“娇杏”这个名字的深髓道理。
把贾雨村与娇杏的结合当作男女婚姻理解就是“婚”,“婚”就是“女昏”,也即孕育产生“昏”,不理智,糊涂愚昧的文化后果。而將其结合看作是红楼梦真***之结合,就可以揭去掩盖,也即去***见真,就可以“女正”“女真”“女一”、“女一人”。
贾雨村衣锦还乡,没有娶娇杏,他只是纳娇杏为妾,“乘夜只用一乘小轿,便把娇杏送进去了”,非常随意。因为古代妾的地位很低,没有***,基本就和买个丫鬟,养个宠物差不多。
至于,后来娇杏能被贾雨村扶正做了正室夫人,一方面是她自己运气好,只一年就给贾雨村生了长子,身份提高。又半年,贾雨村的原配老婆染病死了;另一方面,贾雨村当时只不过是个如州知府,家里又早败落没了根基,就是个穷官,所以并不讲究。趁着和娇杏的甜蜜劲儿,头脑一热就把她扶正了。
当然了,贾雨村对娇杏还是有些特殊感情的。因为贾雨村早期有着文人的自恋和浪漫情怀,并且是十分自恋狂傲。
当年贾雨村在甄家做客,看见丫鬟娇杏在园子里摘花,只见她“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贾雨村咳嗽一声,娇杏猛地抬头偶然看见窗内的贾雨村,见他长得高大帅气,仪表不俗,忍不住几次回头多看了两眼。
贾雨村就认定娇杏是个慧眼识英雄的风尘知己,觉得人家中意他,看上了他,顿时狂喜不仅,可能觉得娇杏大有红拂、文君的意思。
贾雨村当时不过是个寄居葫芦苗,靠甄士隐接济衣食的穷举子,除了志气和才华一无所有,所以当时荷尔蒙无处安放的他对年轻美丽、慧眼识人的娇杏印象深刻,很可能已经在心里下定决心,将来发达了要娶她。
后来,贾雨村果然考中进士做了官,偶然遇见已经随着主人落魄在如州街头的娇杏,立刻就纳她为妾,还给了甄士隐的老丈人百两+两封+二两银子,四匹锦缎作为谢礼和聘礼。可以说也做得非常体面了,这个时候的贾雨村还不是白眼狼,也算是个知道回报的文人官僚,虽然带了一点儿炫耀的意味
后来,直到贾雨村在官场受了挫折,被林如海举荐,靠着贾家和王家的势力重新登上人生巅峰,贾雨村彻底沦为禄蠹一个,从此在追名逐利、忘恩负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贾雨村,中进士只做了一年官,因不懂为官之道,得罪了上司,被免,后才被林如海招在家中,也就是当今的家庭教师,教林黛玉学习,后林如海身体不适,写了封信,将黛玉送至金陵,又将信交于贾政,这才重返仕途,判了葫芦僧案,做官的
《红楼梦》后四十回,有哪些针对黛玉的可笑描写,对此你怎么看?
即高续《红楼梦》,上承曹著80回而来,主要写了主要人物结局(和前80回多有不符,这也是高续大受垢病的地方),黛死钗嫁,然后是贾府被抄家,宝玉中举,最后和一僧一道出家而去。
《红楼梦》结局,虽早预伏于太虚幻境梦中,而前八十回仅露悲音。至后四十回,宝玉先丢失通灵宝玉,丧魂落魄。贾政将离家赴江西粮道上任,贾母要在他出发前为宝玉完婚。婚事由王熙凤谋划,设调包计,十分保密。却意外被傻大姐泄密,黛玉病遂不起,于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宝玉得知将婚,自以为必娶黛玉,满怀期待。拜堂后见是宝钗,大感诧异。元春薨逝,贾赦因石呆子古董扇一案“交通外官、倚势凌弱”获罪革职抄家,累及贾政;贾母病逝;妙玉则遭强盗掳走,不屈而亡;王熙凤失势,郁郁而终。宝玉病加重,直至奄奄一息,癞僧持通灵宝玉引他入太虚幻境变形的真如福地梦中。梦醒后发奋读书。次年参加乡试,中第七名举人。宝钗已有身孕,而宝玉应试后走失。贾政扶贾母灵柩至金陵安葬,将归京城,雪中泊舟常州毗陵驿。见一人来到船头,光头赤足,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向贾政倒身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细视之,正是宝玉。贾政忙问,宝玉却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再问,宝玉未及回答,忽被一僧一道左右夹住飘然登岸而去,闻其作歌云“归大荒”。贾政追之不及,“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而已。
感谢悟空邀请回答:
《红楼梦》本来是作者写完了的,可能由于后期的抄写,或者别的保存原因,将80回以后的精彩内容丢失了,不止40回,有可能更多,或许更少,总之前80回是剧情中断,如果不续写,将有失完美,才有了目前看到的续写的后四十回。
别的大道理和红楼梦的整体观念就不详细描述了,就针对题目做个简单的描述。
《红楼梦》中林黛玉从出场开始,作者赋予的形象就是反角色,也可以认为是和传统观念相违背的个性化人物,代表的是一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明主,尤其是爱情,大胆挑战封建礼教,追求自我认识,敢爱敢恨。
林黛玉未出家门的时候就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比如母亲去世后,她凡遇到“敏”字都会省去几笔,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她对母亲逝世的悲痛之情其表达方式与众不同,何况是往后的性格和贾宝玉的爱情,很多关于林黛玉的个性表现书中说的很清楚。这里再就不引用原著内容,借一点小情节为的是说出林黛玉的个人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林黛玉才情横溢,刚直,任性,痴情,孤独傲慢,不善处世,鄙视庸俗,看不起功名利禄,甚至八股文学,这样一个出头鸟,不合群的美女,岂能得到众人的捧场,非也,所以前八十回的林黛玉和薛宝衩是鲜明的两种角色,一个传统,一个向往美好的未来,把希望和人生全部寄托在和贾宝玉的爱情里,最终随着爱情的结束而重回故里,也随着生命的结束而还泪已毕。
后四十回把林黛玉和以前写的有了落差,不光是思想意识,更是生活习惯,比如说一些最基本的吃喝都是有很大的区别,思想也是有了变化。
大家都知道,林黛玉和贾宝玉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就连林黛玉讽刺贾宝玉他都能感觉到,更何况这样两个人都是厌恶世间功名,毕竟都是半仙下凡,多少有些飘飘然的浪漫主义情怀,可是后来就有了落差,性格和思想与史湘云,薛宝衩一道,觉得贾宝玉应该去好好读书,甚至考取功名。
这个反差使得批判性有些附和,《红楼梦》是在批判封建社会的一些礼教,制度等等,如果一味的保持传统,用世俗的思维写后四十回,难免与前面八十回有些出入,不在一个频道上。
这两个人共用一个判词,也就是说这两个人的命运结局或许是同死亡,当然这个就脱离了《红楼梦》书本的一种设想,其实作者早已把这两个人合二为一了,所以共用了一个判词,当然死也是一个结果,谁先死永远是个迷,因为都有病,身体素质都不好,最好是一起死,才落个白茫茫真干净,贾宝玉也痛失爱情,生不如死,最终再次游“太虚幻境”,且一梦未醒……符合梦来梦去,前后呼应。
黛玉是可怜的,没什么可笑的!她一个孤女,无依无靠。自从搬进大观园,离外祖母离了,贾母年事已高,精神也差了。
薛家母女演技又高,黛玉又病的可怜。给老太妃送殡时,贾母又托薛姨妈照顾黛玉,直接住进了潇湘馆。
有些事黛玉不是不明白,小时候还是非分的很清呢!后来大些,黛玉很会担待人,且优默风趣:比如讲笑话笑的湘云仰了登子,又逗大嫂子李纨。若不但爱的呕心沥血,万阻千山,又孤苦可怜,她会是一个智慧、善良,活泼开朗的女孩子。
她后来是看开了,不论宝钗怎样表演,关键在于贾政王夫人。
做人要有一颗平常心,做学问也应该使然。《红楼梦》总共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是曹雪芹[_a***_]写就,后四十回由高鹗先生续写,这件事基本上已是公论。然而,从这部鸿篇巨著刊行以来,一直都有一种声音,即后四十回不如前八十回写得好,更有甚者,说高先生简直是狗尾续貂。愚以为不然,我认为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是浑然天成,天衣无缝。所以,至于说后四十回里描写的黛玉有何可笑之处云云,吾子真的不敢苟同。下面,我说出几点自己的简单看法,浅陋之处,望多包涵!
第一,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年间(1791年),《红楼梦》正式由程伟元,高鹗发行,之后,该书就立刻在当时的社会上流传开来。一时间,当时的社会形成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风尚,可见,《红楼梦》一书的魅力是多么的大!而程,高二人的程甲本是在曹雪芹先生的前八十回和残存的四十回的基础上精心校正而来——也就是说,不是曹雪芹先生没写后四十回,而是后四十回被来回传阅传少了,不全了!所以,后四十回并不是高鹗先生一个人的功劳,他是根据曹雪芹先生不全的残稿整理的!如此说来,至少后四十回的故事脉络应该是曹雪芹先生的意思,而高鹗先生的文***斐然,他成功地还原了《红楼梦》的原貌,给曹雪芹先生的佳作以完整,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功一件!
《红楼梦》问世以后,风靡一时。据传,曾经有人因为宝钗和黛玉孰优孰劣而争吵不休等等等等,这样的桥段数不胜数。最起码说明一个问题,人们对程甲本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
二,《红楼梦》的版本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红楼梦》的版本众多,但是,大致还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前八十回版本和程高本(程甲本),至于程乙本,公认的是改动比较大,流传不广,可以忽略。思来想去,一部残缺不全的书,纵然曹雪芹先生写的再好,其价值和影响力很有可能会大打折扣。而正是由于有了这部完整版的《红楼梦》,中国的文学史上才又多了一页浓墨重彩的华章,中国乃至世界上又多了一门全新的学问:红学!所以,不要说谁好谁坏,更不用提后四十回所谓的黛玉的可笑之处,也不要说,开篇预言“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结局就要树倒猢狲散,大家都玩完!我想问,如果我们根本不知道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关系,你还会厚此薄彼吗?你还会想当然地认为黛玉的某些行为可笑,书中的某些情节失当吗?我觉得不会!能把《红楼梦》这部大部头殿堂级的著作后四十回续写完整并且得到世人的认可的人,他也是文学家了!所以,我并不看好现代作家刘心武续写的《红楼梦》,道理很简单,他的古汉语造诣和高鹗先生没得比,更不用说曹雪芹先生了,不要再闹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