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被誉为一代幽默大师,究竟该如何理解他的文学作品里表现出来的幽默艺术?
少年看过一本巜老舍幽默文集》,一个一个的短篇小故事,幽默的文笔深深吸引着我,几十年过去还记忆犾新,真比得上候宝林的相声。据说候氏精典相声,大多经过老舍修改。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被称为幽默***,他的语言艺术,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独特的、耐人寻味的幽默风格。老舍对喜剧性及幽默、讽刺手法的热爱,在呈现形态上,他要让“世界在笑声中换个样儿”。老舍的幽默既蕴含意趣,激人发笑,又在笑声中褒贬是非。
要让“世界在笑声中换个样儿”的老舍总是将幽默与社会进步联系在一起,始终怀有强烈的社会关怀。
老舍出生于一个下层旗人的家庭,从小生活在北京,生活在穷人当中,自幼为贫困所苦,“贫人的空想大概离不开肉馅馒头。”“幽默者的心是热的”。老舍曾说过:
老舍的幽默,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对那些大大小小的社会蛀虫们,作家的憎恶之情力透纸背。如《离婚》中有一个在公安局作事的贪赃枉法的家伙,作家就用谐音飞白手段直斥为“王八羔”。对那些贫穷、弱小、正直的人们,老舍的笔端饱蘸热情和同情。而更多的是对当时社会不合理的人和事,老舍***用的是讥讽揶揄的写法,把自己深沉的感情蕴含于幽默的笑声之中,希望人们能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让“世界在笑声中换个样儿”。正因为此,茅盾在四十年代就说过:“在老舍先生嘻笑唾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到了他对于生活的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
在老舍看来,幽默作家往往“有极强的正义感的,决不饶恕坏人坏事。在思想上多少尽到讽刺的责任,使人明了发笑,也要去反省。”如蓝小山(《老张的哲学》)、欧阳天风(《赵子曰》)、小赵(《离婚》)、大赤包(《四世同堂》)等这些社会败类,老舍就是极尽挖苦之能事的。
古人云:“壮辞可得喻其真”。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夸张具有扩大、强化、渲染等作用,能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这在老舍的作品中有很好的表现。如《民主世界》中描写金光镇的办丧事:“大锣大鼓的敲打三天三夜,吵得连死人都睡不安。”以死人都怕的夸张,来描写“大锣大鼓的敲打”,让人对这种难忍的噪音有了更深切的体会。《骆驼祥子》中描写烈日的威猛:“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也好像要被晒化”。两处夸张,就把酷热一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渲染强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老舍的夸张有他自己鲜明的特色,他的夸张是适应内容、情境的需要,更好地表达作家的意图,以达到强调、渲染、生动、传神的效果。
老舍是一个幽默***家,善于运用各种修饰、修辞及语言技巧来叙事传情,他“注重幽默和喜剧的外发性,充分发挥作家的主体性而精心营造,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喜剧感”。
老舍作品中的人物,按照作者的好恶可以清晰地分为几类:有他爱着的寄予了民族思想与希望的小马、李子荣(《二马》),李景纯(《赵子曰》),瑞宣(《四世同堂》);有他痛恶的恨不能得而诛之的蓝小山(《老张的哲学》)、欧阳天风(《赵子曰》),大赤包、蓝东阳(《四世同堂》);还有他爱恨交加的老马(《二马》)、赵子曰(《赵子曰》)、牛老者(《牛天赐传》)。
别林斯基说过:要着手研究一个诗人,首先就要在他的许多不同形式的作品中抓住他个人性格的秘密,也就是只有他才有的那种精神特点。
具体到老舍,从他给我们留下的800万字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或有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精神特点,那就是他的幽默。曹禺就曾评价说: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老舍的幽默艺术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下面,我将就老舍幽默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来回答这个问题,并通过对其代表作之一的《离婚》进行重点分析,来帮助我们探讨老舍那独特的幽默艺术。
按老舍的创作顺序,我们可以认为他的幽默可以分为表象幽默,矫枉过正,举重若轻三个阶段。
1,表象幽默
这第一阶段有三部作品,分别是1926年创作的《老张的哲学》、1927年《赵子曰》和1929年《二马》。这三部作品揭露了旧中国时期的黑暗和当时北平人的庸俗,以及侨居海外华人饱受歧视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想。
但是,由于当时的作者长时间侨居海外,没有亲身经历和感受国内的革命运动,所以其作品不可避免的欠缺一点深度,停留在对生活表象的认识层面。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借着自己一点点社会经验和心中自幼儿积累下来的委屈,反抗那个压迫人的国家。
这个时期的老舍,在幽默艺术的运用上还稍微有些生涩,片面追求滑稽逗笑,在表达人物形象的时候过份强调和夸大细小或非本质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