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白事接娘家人说什么?
农村丧葬习俗:接“娘家人”很隆重。
在我们中牟县南,丧葬习俗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招待“娘家人”。
岀殡的头天晚上,在我们这里要家祭,在吃饭前,娘家人要到外甥家里参加家祭,娘家人的头天晚上主要有两个活动,一就是在家祭过程中,照顾好外甥的祭祀,怕处甥过于悲伤,出现意外;二就是要祭拜姐(妹)夫或姐(妹)、姑夫(姑姑)。娘家人祭拜一般都简单,大部分有祭“九扣礼”,“二十四拜”很少祭。
出殡当天,娘家人要先派一个代表,带上舅家的供品,在上午九点前到外甥家里,因为挖墓坑时要用舅家的供品祭祀土地。
中午时分,舅家人全部到齐,来到丧事现场,舅家人的弟兄们都抬大食盒,也就是全供一组,事主全部孝子,手持哀杖,长孝子头顶托盘,托盘上给所有舅家人的孝帽,等到娘家人的孝帽发完,有舅舅搀扶站起,其它孝子要悲声大放,尤其是外甥外甥女们,如果没有哭丧,舅舅是要发脾气的。
中午吃饭时,要把娘家人请到屋里或者院内坐下,上菜时要先给娘家人,上菜至中间时,有执事或族中长者带领外甥给舅家人一一敬酒。紧。跟着娘家人要有舅舅在执事或族中长者带领下,向“打墓”(抬棺)人敬酒,以示“打墓”人辛苦了,并以酒致谢。
下午出殡,娘家人要留下部分人“搀孝”,一般是孝子和穿“孝衣”的人有几人,娘家人要留下几个人“搀孝”。一般都是吃罢午饭,留下“搀孝”人,其它的娘家人就可以回家了。娘家人走时,全部孝子要手持哀杖,放声大哭,等娘家人搀扶起,娘家人上车走后,可以回到灵前。
下午出殡,灵柩出家门,在大路上“路祭”,娘家人要搀扶外甥“路祭”,等孝子“路祭”完后,娘家人也要“路祭”逝者。在灵柩去坟地的路上,娘家人不停地向“抬棺人”也就是“打墓”人让烟让水,一直到墓地,就算安安稳稳地把逝者送到目的地了。
娘家人是出嫁女的“靠山”和“代言人”。毕竟从一个温情的家庭,只身一人去了一个与自己还不太了解的男人身边。还要在这个陌生的家庭里搭伙过一辈子,难免有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委屈了,受气了,不快乐了,首先想到的去娘家诉诉苦,让娘家人出出气。特别是“百年”之后,这娘家人连说话都带有权性,作为外甥(女),乃至姐(妹)夫都要“唯命是从”,这已经涉及到了不得不说的礼仪和自己那个“面子”。
农村的白事上,娘家人去了说什么?
- 其实,这里的“去”,并不是“不请自到”,必须是外甥(女)至少两次登门去请。但凡去世的,除极个别出了意外,绝大多数都是久病未愈而离世。尤其是病危之时,外甥(女)要带上礼品去请舅家人,前来与病人说上最后几句话,或见最后一次面。如果婆家人没有做到这一点,是娘家人留下了终身遗憾。白事上娘家人非得找外甥(女)的麻烦,数落一下婆家人,这便是“说话”的内容之一。
- 当母亲去世后,婆家人要在第一时间通知娘家。即使有电话等通讯工具,也要让外甥(女)亲自去,或陪同村里帮忙的人一同前往舅家。已是服孝之人不能进进舅家大门,到了舅家,外甥(女)长跪于门外,哭丧着脸,舅家人便知其来意。将饭菜做好,门口安上小桌子,吃***便可以回家去。当然,也有不摆饭菜的,但出于礼节,大都会这么做。之后,娘家人第一时间赶到外甥家(女)家,为逝者吊孝,并对丧葬之事提出要求。如果母亲去世了,婆家人,特别是外甥(女)没有这“第二次”去过舅家,丧礼之日娘家人迟迟不来,还要再次去请。来了,有说不完的“话”。此时,外甥头顶(有些地方肩扛)纸盆,长跪不能起,再有多大的怨气,只能忍着,所娘家人把“话”说完,这便是“说话”的内容之二。
丧礼之日,娘家人会有一行几人前来吊唁,可以说也是这一日最隆重的仪程。门口早有村人等候,一见人影,吹鼓手打头,孝子们随后出门迎接。灵堂前祭拜之后,会有娘家人要求见逝者遗体。其实,主要是看棺材的木质、尺寸、逝者穿的戴的铺的盖的,是不是达到了他们吊孝之时的要求。然后由专人陪同,专门的房间休息,稍息片刻,便将他们第一次请上酒桌,酒桌之上已经摆好上清饨的“引路鸡”。礼仪人拿着话筒开始主持丧礼,孝子们全跪在地上。酒席开始,也是娘家人说话之时。娘家人会把自己看到的,诸如丧事场面、逝者穿戴、棺材木质尺寸、坟地等是否满意全讲出来,同时叮嘱外甥照顾好自己父亲。若还有弟弟未娶亲,也要特别提出来;若姐(妹)夫早已离世,千叮咛,万嘱咐,“娘亲舅大”,过不去的事找舅家。并且告诉明早出殡他们会留下几人住下来。这些便是娘家人“说话”的内容之三。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村人情风俗,特别是丧葬习俗与礼仪各不相同,但是,“娘亲舅大”也算真理。白事之上,娘家人的说的话,婆家人按意思还是必须做到的。因为农村丧事总是全村人出动,又有亲朋好友,谁不为自己的面子着想。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娘家人都会“无端”说话,他们还是会从实际考虑,只是想为操劳一生的逝者说句最后的“公道”话,仅此而已。
农村白事,接娘家人,既要隆重,又要尊重,这也是娘家人最后的权威。我们河南一般承先辈礼节,领谢会说:主事尊亲,一路多受车马劳苦,孝子叩头拜谢。待孝子叩罢头。领谢:我再谢谢,请灵前见礼。娘亲舅大,我总认为应该叩头接待,其它客人,才可以说:孝子举躬。这也不失现在礼仪,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本人才疏学浅,抛砖引玉,不到之处,望老总批评斧正。
首先应当面告知,应派两个人去送白条,一个人拿条(这个人应认识所去地点),另一个人开车,两人送白天已成为一种习俗,古时也是避免一个人害怕。当面不应说去世,更不能说死了,应说谁谁老了,代表去世的意思,农村忌讳“死”字。希望对您有点儿用。
我们这里做白事宴将娘家人称之谓"人主呀",娘家人在白事宴的安排接待上是主要的客人。
我们这里老人死后是要择日子埋葬,择好日子后要通知娘家人,通知娘家人必须是孝子亲自上门,并且有很多跪拜礼节。娘家人如果认为选择的埋葬日子不对,需另选日子,娘家人有绝对的权威。
出葬的第一天晚上,我们当地称之谓送行,一般都在下午开始有了吹鼓手。"人主呀″要在太阳落山后来,专门有"接人主呀"这个程序,吹鼓手也有配合的乐谱。接人主呀是白事宴中一项隆重的礼仪形式,上香、敬纸、祭酒都有复杂的礼仪。娘家人跪灵前最少要哈哈哈哭三声,接待的总管扶起来,言劝"节哀自重”,然后送入客庭上茶递烟。
坐席时,人主呀要坐首席主要席位,首席一般安置在灵前。出葬时人主呀还要对死者"开光″,其实是要检查死者是否正常死亡。埋葬死者人主呀还要摆弄棺材的方向位置,看一看是否对此重视。死者打发埋葬后,人主呀一般直接离去,不再回死者家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有些不必要的礼节正在逐步减少,但娘家人依然是白事宴上最重要接待的对象。接"人主呀″这一道礼仪,至今仍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