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区的方言、俚语有何特色?
各地方言都很有特色,兰州方言也是一样,就说一个最有特点,也是使用比较频繁的语气助词吧!外地人们猛的一听,总感觉兰州人,说话没有说完!
很多兰州人说话,句子结尾处喜欢加上“一yi个ge”(这两字都读轻声)这个词!类似韩国人的“思密达”,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现在就举个例子,大家照着念念,感受一下,回忆一下,你遇到的兰州人是不是都爱这么说话?
问:你出(chu)起(同“去”)吃了个啥一个?
答:门口吃滴牛肉面一个!
问:内一家子滴不好吃一个!
答:木在吃啥尼沙,中午么吃头一个!
嘎的个,喜不歪,板里吗,藏负,莎莎,2姨子,踏死里,刨里,去球子,浪去,叠大碗,讨吃,瓦光银,掉价,掉棒,瓦到,放哈,。兰州是个好地方,中国最美游,最好在兰州。
兰州方言“俚语”就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通俗易懂的口头语。
它的最大优点是十分精炼,解释一句俚语要费很多口舌。俚语朗朗上口,听上一回就能记住,下次自己也会说。
1、捏住闸唠死蹬哩。
2、乡里人进城,不是丢人就是送铜。
3、想富着把穷耽搁了。
4、死驴子不怕狼扯。
5、来路的沙子压不住本地的土。
6、死没力气好打仗。
7、死狗扶不上墙。
8、跟着人挣钱哩,跟着狗***哩。
#兰州特有方言——俚语# 俚语是指民间的非正式比较口语化的语言,是来自老百姓的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专用词语。兰州方言乡土气息浓重,富有个性,通俗生动,明了直观,有许多的俚语堪称经典。在此,特摘录少许,以飨大家。1.卖啥的吆喝啥。2.你把人愁倒哩嘛。3.一人有福,拖带满路。4.刹后刹后,锅底里有肉。5.驴啃脖子工便工。6.尕是尕,本事大,三两银子卖不下。7.多大地个事唦。8.豁豁擤鼻子,做着手上唠。9.啥事做个差不多。10.老牛不死,稀屎不断。11.茄子一行,辣子一行。12.娘的影影儿,红萝卜顶顶儿。13.寡娃子笑社火。14.猫儿念藏经。15.绷得硬眼,当得富汉。16.樱桃好卖在时节上。17.贼娃子打官司,场场输。18.麻利着钻炒勺哩。19.隔山的银子不如到手的铜。20.寡娃子天照应着哩。21.墙扶住唠要钱哩。22.一河的水都开唠。23.一河滩的石头,没个压菜的。24.秤砣虽小压千斤。25.娘舅俩姨,不见唠想哩,见唠嚷哩。26.看起唠利着哩,透起唠眯着哩。27.死鸡娃子熬***。28.重打锣鼓另开张。29.齁胎子的咳嗽,一气儿。30.干指头子蘸盐。31.酒肉不是常吃的,绫罗不是常穿的。32.好厨子一把盐。33.教下的曲儿唱不成。34.死人头上学待诏。35.豆腐搅成肉价钱。36.绑住的娃娃挨得打。37.狗皮袜子没反正。38.头叫蜂儿叮肿唠。39.糜面打糨子,再不燃。40.活人的眼睛里插柴。还有很多很多,就先说这些吧。
兰州话其实就是皋兰话,外地移居兰州的人说的兰州话并不是真正的兰州话,我们戏称彩色话,真正标准的兰州话在皋兰,当然了出生在这里的我们也会说点,但不标准,在一个我们居住的区域几乎从小到大都讲普通话,讲个笑话,但是真实的,那一年我们去天水游玩,等着坐车就是那种小中巴,上车后我们的一个朋友对女票员说了一句你真莎,结果女票员一下就翻脸了说了一句你才傻呢,引得我们大笑不止,莎在兰州方言里就是票亮好看的意思,对翻版的东西,叫大一转,意思就是仿造品,浪了个门,就是到朋友家坐了会,街上浪了一转,就是马路上溜达了一圈,总之有很多话外地人是听不懂的,各地都有自已的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出门一定要说普通话,这样会更方便交流,以免产生误会引发冲突,这也就是国家为什么大力提倡普通话的原因。
甘肃民间的社火有多热闹?
谢谢。
甘肃民间的社火真是热闹非凡五彩缤纷。特别是定西乡村的社火团队,使人记忆犹新留恋难免。
一,记得小时候"吃饭不饱""穿衣不暖",但是盼望急切地等待着汉族人过年"耍社火"的热闹场面。最有意思的是"船姑娘"与"老妖精"的"丢丑买躁",啼笑皆非的"演技法语"。可以说男女混搭,老少乱叫,最脏的语言,最丑的动作,既惊险又有才艺,笑破了肚皮,挤满了人群。现在回忆,那是一对多么有才能有天赋的反串演员,真是"奇才"来自民间。还有很多"狮子滚秀球","踩高娇","灯笼戏唱","龙头吉利","蜡烛归队"等等。真是儿时的童年乐趣,但是最怕鞭炮轰鸣的振耳欲聋。
社火是甘肃民间的一种民间艺术。源远流长,而且非常的具有文化底蕴,是一种文化,更成为了一种特色,很多地方都能够见得到。但是甘肃的社火,却别致一格,其中包括了很多部分。
永登社火为例,永登社火是最为出名的,永登社火一般有龙和头场,小场、铁芯,狮子、熊,高跷,鼓,也就是太平鼓等等组成。夜社火中还有滚灯社火,其中滚灯社火最为热闹,而且也是最为出名的。社火这样的民间艺术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的时候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艺术。社火这样的民间艺术已经有2000多年了,是人们最早的时候,劳动之余产生的,当初是这样说的,孩子绑在比较大型的农具上在打麦场的时候庆祝丰收。后来慢慢的变化的,有章可循,而且有顺序了,后来逐渐的变成了各个地方的特色艺术文化。其中代表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要庆祝红收,还有就是要去除除病虫害,庆祝丰收以及祝福等等。大型的劳动。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民俗文艺活动。有很多的变化,加入了非常多的现代的戏,比如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是,也反应了现在的生活,以及现状。
社火,也称秧歌,是民间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形式,它原始的形态和驱邪,祈福祭祀有关,应是农耕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后来渐渐演变出不同的流派,在甘肃广阔的土地上传承和发扬,是每一个新春之际,不可或缺的故乡味道。
陇东社火,有着陕西一带的影子,最大区别在于腰鼓,社火分类是龙,狮,旱船,毛驴,高脚,高跷,花灯,历史人物神化人物扮相,(中国式小丑)媒婆,小曲演唱者,甘肃小曲和青海花儿湟曲亦有渊源,大同小异,比如曲目《乡里亲家进城》,就被张尕怂唱到全国,小曲不同于正戏,演员不受穿着动作歌词限制,临场即兴,诙谐搞笑,不乏黄词,如《牧童》《两亲家骂仗》等等。
天水社火的不同也在鼓队,是手持扇形羊皮鼓,边跳边打,定西个别乡村不舞狮,舞牦牛,这其实是古羌藏的原宗教遗风,兰州及临夏一带打太平鼓,硬鞭抽打,气势磅礴,称"天下第一鼓,定西为软鞭,叫"桶子鼓,张掖武威叫"攻鼓子"队形变化繁复,其阵势和定西相似,是戍边将士军中***发展而来,
社火是甘肃古老的民俗,擂响的是春雷,舞动的麦浪,祈来的是风调雨顺,人寿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