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投标是否中标,主要是看与甲方的沟通程度,当今的形式下,是不是不看与甲方关系了?
关系才是王道。
中国的招标犹如儿戏一般,高价有关系的,标书和评标都是量身定做的,低价就只是搅屎棍,弄的大家都不好过而已。所以投标就是设门槛防止低价(不代表低质)入围。
项目执行管理就更有意思了,有资质的公司基本不做,做的都是下面挂靠施工队,除了收取费用,其它一律施工队负责。监理方只认你交上来的东西和不合规,实际匹不匹配不管。项目管理方(业主工程部门)巴不得赶紧干完交接撤退。而接受的产权方不断找问题,死活不签字,巴不得总包施工方保产一辈子。
所以,我们的招评标就像一场安排好的戏,而规则合同就是一张纸,不然怎么会有承兑和赖账的普遍存在呢
投标是否中标,因素很多,你没有关系去硬投也可以,只要标书做的好,中标不是没有可能的。
但是,一般的业主都会有意向的公司来做,在委托代理做招标文件的时候都会控标,否则谁都来投,中标的不一定是谁了。有很多人骂代理公司,其实代理公司能不听业主的吗?本来就是为业主服务的,所以必须要按业主的意思来办。但是一般的项目都会进当地的公共***交易中心,这样就没有那么随意了,有的地方会审招标文件,有的地方可能不审,审的时候有明显排他性的地方,公共***交易中心肯定不会过,各地都推出了电子化招标,也取消了报名环节,这样一来谁都不知道到底有几家来投标,都是那个公司,那么私底下搞动作就有效的避免了,只能等到开标的时候才知道谁来投。
另外一个环节就是评标,现在也都很规范了,全部是电脑抽专家,自动语音通知,相比以前人工抽专家,隐蔽性更高,将来还会推出远程异地评标,可以肯定的是招投标环境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公平。
对于投标来说,很多投标人都只是参与了一个过程,对于规则根本不懂,招标文件是否对自己的利息造成了损害也不清楚,对招投标法和87号令等法律法规一点也不懂,也不会提质疑,对于质疑的回复也不知道合理不合理。所以建议投标人也多学习一下专业知识,让自己更加专业一点,避免自身权益受损害的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中标率。
我有几十年的招投标经验,对招投标谈谈我的看法:1、为减少招投标过程中人为操作,实行资格后审模式,为避免恶性竞争,取消无最低限价的低价中标方式,设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在有效投标单位中进行摇号中标。2、现在社会上陪标围标很普遍,若做好资格审查,招标方设置好最高限价,陪标围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恶性竞争,将价格控制在了合理范围,避免了应价格太低,***工程的发生。
仍然无法摆脱和甲方的关系,毕竟甲方是项目招标人,甲方想要找一个什么样的施工单位,决定权完全在甲方的手中。同时,从目前的招投标市场来看,施工企业与甲方串标行为比较普遍,如发包方事前将招标内容透漏给某一施工企业,该施工企业参照提前获取的信息编制投标预算和投标书,结果因偏离系数最小而中标;或者发承包双方事先协商一致,然后由施工企业找几家借证围标,不管谁中都是我的;所以很多时候,施工企业想要中标,仍然会依靠与甲方的关系,想要通过上述手段中标。
但是随着招投标市场减少必须招标的项目、严格管理的改革趋势,同时电子招投标的推广,上述串标行为将会越来越容易被发现,而这些串标行为都已经构成《刑法》意义上的串通投标罪,一旦出事被查,也非常容易查清,施工企业在在投标时应予以注意。上述行为按照法律规定,轻则罚款、重则吊销执照甚至构成犯罪,虽然过去这些行为管理比较放松,但是随着建筑领域改革,国家会加强对建筑行业特别是招投标领域的管理,这些行为将会被重点打击。
根据最新的规定,社会资本投资的房建项目将不再属于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也就是说开发商可以直接确定施工企业,精明的开发商可能会更加侧重于施工企业的施工实力,但很多开发商发包项目可能会发包给与自己关系好的施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