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怎样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并且时时的温习、运用,不是很让人高兴吗?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实践和锻炼提升所学知识,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学”的含义是学习与教学,是孔子毕生奉行的事业,是孔子积极向上人生观的流露和写照。

“学而时习之”,就是要多学习,***取“无时而不学、无处而不学、无事而不学”的积极态度。这样随时、随处、随事都在学习当中,时时、处处、事事都能得到启发、得到教益。如此日日用功、处处学习,内心自然充满了掌握真理的愉快。

所以说,“学”就是获取知识;“习”就是付诸实践。“说”字和“悦”字相通,就是喜悦愉快。整句话可以理解为:

得到了知识,并且经常温习、运用,那不是很愉快的事吗?这句话说明了获取知识与实践运用的重要性,包含了知识的认识论、方***和目的论,真可谓“内容丰富,言简意赅。”


这句有名的话出自《论语》首篇首章,原文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并且经常复习它、运用它,不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一起讨论学问,不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吗?人家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人家,不也是君子所为吗?”

在这一章里,孔子是在教给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并指出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对于我们今天在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学习非常有借鉴意义。

做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复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课堂上听得很明白,但课下不善于复习,所学知识隔三五天就忘得一干二净。知识是有连续性的,由于前面的知识没有掌握,再学习后面知识时自然就产生学习障碍,于是越学越困难,越学越学不会,厌学情绪就产生了,学习就变成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事实证明,人类学习知识过程就是在同遗忘做斗争的过程,会不会复习,有没有良好复习的习惯,常常是学生学习好坏的分水岭。老师日常的教学中不但要在课堂上留给学习复习的时间,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课下复习的方法。

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不是死记硬背知识,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否则知识就变成了死的教条。有的学生数学公式、定理背的滚瓜烂熟,但一遇到具体的数学问题却束手无策。知识只有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发挥作用,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扎根,也才能认定学生真正学会了知识。新课改强调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策略,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引导。

再次,要让学生知道,讨论也是很好和一种学习方法。《礼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而相启明也”。孔子之所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强调的是朋友在一起研究学问乐趣。新课改倡导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其出发点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建立学习上的伙伴关系,从而达到共同切磋学问、探究问题、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学生学会了复习、应用和讨论的学习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能结交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习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至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的理解是:当别人还不了解你,与你发生矛盾的时候,你不要过多地怨恨人家,不知者不为怪,要主动与人勾通,化解矛盾,这就是君子的风范。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出自《论语·学而篇》,其真正意义在于劝勉大家修炼自己的身心,努力掌握知识,给天下人做榜样,这样的学习才能让人心有所得,意解心开。

这句是《论语》的开篇之作,重要性可想而知,虽然大家耳熟能详,但还是把原文罗列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学而:《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一书,每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中前两三字为篇名的。

2、子: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论语》里“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3、时:时,经常。

4、习:练习,温习。

5、说:通悦;愉快,快乐。

6、愠:音运;怨恨,恼怒。

7、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学习讲笑话大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学习讲笑话大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