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名人幽默故事?
历史像是一块巨大的厚重毛毡,历史***按照相对的规律工整的交织,构成严密的经纬。但总有那么些例外,像是毛毡上点缀的花朵,用诙谐代替质朴,后来人忍俊不禁。
不知道大家读书时候,有没有上课传小纸条的经历。小小的一张纸,可以写上一两句话,两个人在老师眼皮子低下偷偷摸摸的约好下课后去小卖部。但这样的小纸条用来说说这些小事也还好,要是涉及“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往哪去?”这样的问题,恐怕我们就会觉得力不从心。
但有两个人却可以。他们不是学生,也不讨论个人哲学,而是用面对面的书写,完成了对儒学的进一步日本化。他们一个是德川光圀(音同“国”),一个是朱舜水。
朱舜水名之瑜,舜水是他的号。他和顾炎武一样,是明末清初的儒学大家,反清名士。他们都曾参与武装抗清,失利后也都闭门著书立说。但他们又大不相同。顾炎武始终拒绝清廷征召,后半生一直都在谋划集结抗清志士反清复明。而朱舜水多次从日本归国,参加抗清,最后不得已定居日本,客死他乡。
朱舜水去往日本,最初是为了躲避明末战火。匆匆逃去,朱舜水讲起儒学来口若悬河,但一句日语也不会。听说自己的藩国来了位中国的大儒,德川光圀十分高兴,热情的邀请朱舜水住进自己家中,希望向他请教儒学。
朱舜水讲中文,德川光圀听不懂;德川光圀讲日语,朱舜水听不懂。这时候,德川突然想起来自己会写汉字, “对嘛!用写的!”“纳尼?”朱舜水刚刚学会的这句日语就派上了用场。
于是这两个人,分坐于桌子两旁,你写一句,把纸递给我,我再写一句,把纸还给你……就这么来来***,朱舜水给德川光圀讲了儒家的皇权至上思想,讲了重史思想……讲得德川心中燃起了写一本《大日本史》宣扬皇权的烈火。
吃着同样的大米,袁隆平是水稻之父,而我们只是消费者。都是传着纸条,朱舜水就能传播儒学,我们却只会约约课后,还要担心被老师抓住。我们其实都富有创造力,只是结果却因我们的选择而不同。
名人太多了,故事也很多,问题是太广泛了,也写不来这么多,我只好缩小问答题来写回答写一个小故事。
像我们伟大领袖***在生前,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闹革命时期。我听当地老人说,***一次在江西的宜丰县天宝乡的一个山村里,遭到敌人的追击,眼看敌人马上追来了,继续跑来不及了,为了躲避敌人的追击,***看到一个老农在田里犁田,他马上下田里去,找到老农诉说自已的原由,老农非常同情,马上要***换装打扮,成为一个犁田的小伙子正在赶着牛犁田。不久敌人就追上来了,敌人看到老农在路边问他,你刚刚看到一个年轻人在这里路过吗?老农告诉敌人,看到了,走了好远了。敌人没有再问就向前追去了。就这样,***搭帮老农躲过了一劫,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平安脱险。
提到唐代的大诗人李白,人们在脑海里能够想到的除了无数的锦绣诗篇外,还有他的好酒和狂放不羁。李白以诗歌名世,但他不想仅仅做一个诗人,还渴望建立一番功业,因此他在中年时奉诏进宫,在京城长安呆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李白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就是让当时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最宠幸的一个大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国史补》写道:“李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后对御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上命小阉排出之。”
公元742年,李白酒醉应唐皇召集前去皇宫为杨玉环作诗。因衣着破烂,唐皇赐李白衣物。李白因醉酒无法更换,便唤高力士为其脱靴。高力士自视尊贵但因唐皇在前,遂应之。此后怀恨在心,导致李白的贬谪。
也正是在这一天,李白作了一首诗词,流传千古,至今依旧无人可破。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宋朝黄庭坚本来很佩服苏东坡书法,但他故意嘲笑苏东坡书法,说苏东坡的字犹如“踏死蛤蟆”,苏东坡笑道,你的字不错,像死蛇挂树。他们几个意思?是强调字要有生命力并且不肥不瘦不扁不长才好吗,还是仅仅为了相互搞笑?
苏东坡写诗句嘲笑他妹妹额头太突出,“未出厅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他妹妹苏小妹(不是苏大强)张口就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意思是嘲笑苏东坡你自己也不完美,你下巴是不是漫长了一点点?
苏东坡自相矛盾。他写诗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又说:“书贵难。”
唐宋八大家,苏家就占了三个: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
苏洵,苏东坡的爸爸,号老泉;苏轼,号东坡居士;苏辙,苏东坡的弟弟,号颍滨遗老。
元曲大都搞笑无厘头,说什么“无事无非,快活煞庄家”,又说什么“无用人,诗酒乐天真”。有一首指着汉高祖刘邦开玩笑:“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
明朝唐伯虎写诗说:“他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被周星驰引用。
苏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