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州官放火演变为什么俗语?
  2. 公羊传中避讳的对象是?

州官放火演变为什么俗语?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出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话说一姓田名登的州官,因要百姓避讳说“登”字,登、灯同音,连灯字也禁止,触犯者将被鞭打责罚。正月十五灯会不叫灯会,叫放火,故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从这里可以看出封建时代的统治者是多么的为所欲为。

这句俗语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字面意思为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明,指有权有势的人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州官放火笑话大全,州官放火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公羊传中避讳的对象是?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公羊传·闵公元年》

州官放火笑话大全,州官放火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略称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凡上书,若奏事误犯御名及庙讳者,杖⼋⼗。余⽂书误犯者,笞。若为名字触犯者,杖⼀百。其所犯御名及庙讳,声⾳相似、字样各别,及有⼆字⽌犯⼀字者,皆不坐罪。

州官放火笑话大全,州官放火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明律》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在电视剧《琅琊榜》中,梅长苏的书被拿给静妃看了之后,静妃通过错别字,发现了梅长苏的真实身份——因为梅长苏在自己母亲的名字出现的时侯得缺一笔表示避讳。

在《公羊传·闵公元年》中有说明了避讳的对象:

“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1、讳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

2、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3、讳圣贤。主要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

4、讳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州官放火笑话大全问题就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州官放火笑话大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