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寓言故事,它们的大道理是什么?
寓言故事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
画蛇添足这个寓言故事的大道理是:人,不能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否则会闹出笑话。
亡羊补牢这个寓言故事的大道理是: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然,后果很严重。
给我推荐几个寓言故事?
故事一、鸟类、兽类和蝙蝠
很早很早以前,鸟类和兽类发生过一场大战。
战争持续了好久,胜负难分。
蝙蝠始终不表明自己的立场,只是站在一边观望。
又过了好长时间,兽类好像快要取胜了,蝙蝠连忙加入到他们的阵营中。
郑人买履
战国时期,有一个郑国人,想为自己买一双新鞋子。去集市之前,这个人预先找来一小段绳子,用它比着自己的脚,事先量好自己脚的长短尺寸,然后就高高兴兴地出门了。
郑国人来到集市,直奔卖鞋的店铺,他让掌柜拿了几双鞋出来,精挑细选了一番,终于看好了一双中意的鞋子。他正准备掏出小绳,用事先量好的尺码来比一比新鞋的大小,谁知走得匆忙,量好尺码的绳子忘在家里没有带。
于是他连忙对鞋铺的老板说:“对不起。瞧我这记性,在家量好了鞋的尺码却忘带了,我得回家取来尺码才能买鞋。”
说完,放下鞋,转身就往家里跑。眼看天色不早了,他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家中,拿了小绳又急急忙忙赶往集市。但是,集市已经散了,鞋铺打烊了,鞋子没买成。
郑国人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邻居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邻居听了问道:“你买鞋的时候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穿一下,试试鞋的大小合适不合适呢?”
这个郑国人一脸严肃地回答说:“那可不成,量出来的尺码才可靠,我只相信我自己亲自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我的脚。”
寓意:对待事物要会灵活变通、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死守教条,要注重客观现实的事实,为人处事要从实际出发。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没买到,成为了笑柄。
有什么文笔比较搞笑的短篇古文吗?
“不怕鬼”
曹司农竹虚言,其族兄自歙往扬州,途经友人家。时盛夏,延坐书屋,甚轩爽,暮欲下榻其中。友人曰:“是有魅,夜不可居。 ”曹强居之。夜半,有物自门隙蠕蠕入,薄如夹纸。入室后,渐开展作人形,乃女子也。曹殊不畏。忽披发吐舌,作缢鬼状。曹笑曰:“犹是发但稍乱;犹是舌,但稍长,亦何足畏,”忽自摘其首置案上。曹又笑曰:“有首尚不足畏,况无首也。”。鬼技穷,倏然。及归途再宿,夜半,门隙又蠕蠕,甫露其首,辄唾曰:“又此败兴物耶”竟不入。
下面这段短篇古文比较搞笑:
初从文,三年不中;改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又从商,一遇骗,二遇盗,三遇匪;遂躬耕,一岁大旱,一岁大涝,一岁飞蝗;乃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这是一篇来自古人无名氏的墓志铭,出处待考,有说出自《杨一笑传》,另一说出自《笑林广记》。
文中描述的主人公是多么地不得志与不走运。文中字句短小精悍,环环入扣,丝丝入景,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字,但时空跨度广,信息量也足够大。读后,一个干嘛嘛不成的倒霉蛋形象是跃然纸上,真是令人忍俊不禁,也不免对其有些同情。
刘东堂言:狂生某者,性悖妄,诋訾今古,高自位置。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衔之次骨,或至相殴。值河间岁试,同寓十数人,或相识,或不相识,夏夜散坐庭院纳凉。狂生纵意高谈。众畏其唇吻,皆缄口不答;唯树后坐一人抗词与辩,连抵其隙。理屈词穷,怒问:“子为谁?”暗中应曰:“仆焦王相也(河间宿儒)。”骇问:“子不久死耶?”笑应曰:“仆如不死,敢捋虎须耶?”狂生跳掷叫号,绕墙寻觅。唯闻笑声吃吃,或在木杪,或在檐端而已。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叫《笑林广记》的书。书中的段子幽默可笑。
记住的故事一:说一个做父亲的人非常小气吝啬。一次他与儿子坐船,不慎落入水中。此人大呼救命。船家说,我救你上船,需要付钱。父亲问,几文?船家说,五文。父亲说,两文,就两文。讨价还价时,人已被水卷走。父亲大喊:儿子,跟他好好讲讲价钱;,两文便救,五文坚决不救……
记得的故事二:陆掌柜家对门住着一位漂亮的女子,每天出门望街,就是不说话也不笑。陆掌柜对隔壁老王说,如果你能用一个字让她笑,再用一个字让她骂你,我就请你喝酒。俩人打赌击掌后,老王走到女人面前,冲着她身边的狗说了句“爷”,便跪下来给狗叩头。女人见状大笑。老王站起身,冲着女人作揖说“娘”!女人大怒道“滚”……
一
秀才年将七十,忽生一子。因有年纪而生,即名年纪。未几又生一子,似可读书,命名学问。次年,又生一子。笑曰:“如此老年,还要生儿,真笑话也。”因名曰“笑话。”三人年长无事,俱命入山打柴,及归,夫问曰:“三子之柴孰多?”妻曰:“年纪有了一把,学问一点也无,笑话倒有一担。”
二
曹商舐痔
宋人有曹商者,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车数乘;王说之,益车百乘。反于宋,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曰:“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子行矣!”
三
一人留客饭,只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性命,觉他味不
及也。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乃于鱼肉中各和豆
腐,其人择鱼肉大啖。 客问曰:“兄尝云豆腐是性命,
今日如何不吃?”答曰:“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 ——《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