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唁磕头几次?有什么要注意的?
楫首,上香,下跪,烧纸,奠酒,叩首,再叩首,三叩首,默哀,平身。孝谢。礼多人不怪,没礼人被人耻笑。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我们北方农村讲究的是如果亲朋好友来吊唁,在灵桌前就有专业唱礼的在等着。如果和死者是平辈可以不下跪,到灵桌前先楫首,再上四柱香,神三柱鬼四柱,然后三举躬礼毕后孝谢吊唁的长辈。
如果是死者的晚一辈和孝子们是平辈来吊唁的话就不一样了。先左手抱右手抱拳点头楫首,再上四柱香,然后下跪,先跪左腿再跪右腿,不敢双腿一齐跪。跪下后先烧纸再奠三杯酒,然后叩首,再叩首,三叩首时爬下默哀。这时候唱礼的就喊平身把吊唁的扶起来了,起来后吊唁的抱拳点头楫首,由孝男孝女三叩谢吊丧的,孝谢后礼毕。
另外如果吊唁的是孙子辈的话,三叩首平身后要再跪下,等孝子们长辈三叩首谢过后才能平身。
白事礼节多且繁琐,如果你贸易到灵前扑通跪下磕头是被人笑话的。现在大多数朋友来吊唁都不下跪,只上一柱香三举躬就算过去了,现走现时兴吧。可是先祖留传的几千年德孝文化美德是永远也不能丢的。
这要看吊唁的对象什么关系
君臣大礼:适用于德高望重的逝者
三拜九叩:适用于自己的至亲长辈
单双八拜:适用于亲戚关系的逝者
双膝跪拜:适用于辈份高于自己的逝者
鞠躬默哀:适用于平辈
各地风俗习惯不一样,我们这吊唁拜四拜不用磕头,无论多大的长辈也不用磕头。朋友、同学和同事等不用拜只行鞠躬礼,有什么特别注意的?跪拜之时不能跪在草蓆上,否则视为不懂礼仪对死者不敬!这一点年青人应特别注意。
在全国来说,潮汕和海陆丰地区是传统文化保留最好的地方,特别是丧事活动中的各项礼仪,我们有一句俗话说的:白事深无底。
上面说的不能跪草蓆就是一个例子,以前的吊唁活动中还需要专人管理收放这张草蓆,为什么?因为有些亲戚会掀开草蓆然后跪地上,此举视为对死者的特殊感情和尊重,草蓆掀开后又重新把它铺好,轮到下一位亲戚又得重复一遍动作,现在为了节省时间,变成草蓆原地不动,所有人吊唁时都跪在地上。
单单吊唁中使用的草蓆就包含着其中奥妙,可见白事礼仪的广大精深,这只是我们这的传统风俗,因为我找过相关图片,好像外地的规矩可以跪在草蓆上。
我们这边吊唁逝者只对长辈行跪拜礼,对平辈和晚辈不行跪拜礼。
一般是这样的,到了主家之后,主人接过鞭炮花圈,客人面容肃穆站在灵前,鞭炮响时作揖,然后跪下三叩头,然后起身又作揖,扶起旁边陪跪的亲人。
整个过程要严肃,动作毕恭毕敬,以示尊重。
我家是苏北的,我们这儿拜神佛和悼唁逝者是两种不同概念,所以方法也大有不同。
悼唁逝者是这样的:在死者的遗体(或灵位前)双脚并拢,毕恭毕正的作三个“揖”,然后跪在“拜垫”上磕四个头,最后再立起身作三个辞“揖”。
而参拜神佛和祖先,在叩头前必合手作三拜,然后再磕三个头便完毕。别看只少磕一个头,但在意义上则意义大不相同。古人拜圣人或皇上,有三拜九叩之说,意思是,一拜三个叩,三拜九叩首,而这种礼节是最高贵、最神圣的。
办丧事为什么不能辞客限桌?
在许多地方,红白喜事处理方式不同,红喜事全国差不多,一般通知,送请帖,发喜糖,它是定日子的,而白事有突发性,在农村需要家族和亲戚朋友帮忙办理,一般都是主动上门,一般本家不主动叫人,由他人代劳,开始也不知道总人数,如父母过世,有逝者生前亲朋好友,又有子女亲戚朋友,如上海浙北苏南,地处优越人员外出少,但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基本本家会通知,而且不叫不来,人数基本可控,但不叫就等于这门亲戚就断了,象上海市区又不同,由于是移民城市,可能有的家庭没什么亲戚朋友,三两桌人,而郊区基本几十桌,
丧事不能辞客吊唁,这道理谁都懂,但若是丧家经济能力的困难,亦不能限桌,主持人应斟情降下餐标或增加桌位密度,每桌多安排一两位来宾,再来所有的内部人员先礼让来宾就餐,自己人能节省的也必须保证来宾的礼数周全,其后再作另外安排。
办丧事时,有人为死者而来,有人为活者而来,来者都是客,人数难预料,有为生者添福的不速之客,也有为死者致哀的亲戚朋友,邻里邻舍,随礼金外带烧纸,一般都不空着手,抬张嘴就去,有还人情的,他家办丧事时来过而去,有追人情的,家里有老人健在而去,还有因为大名在外,慕名而去的,如此种种,不好辞客限桌,再者,谁家不死人,哪个能自了,再大的怨仇,一死便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能大气的不要小气。
我们这有句老话:红事安,白事奔。这个意思就是谁家有喜事,无论关系有多近,你应该安客(即上门邀请)我才去;但如果是白事,既使关系一般,一个庄或一个小区的,装不知道不好,起码上门烧个纸,表达一下哀悼之意。
因此也就说了,既使之前两家有过什么不快或闹过什么矛盾,但你遇到白事,人家主动上门来安慰哀悼,这是主动表达和好的善意,主家也应该接受和感谢。而不能因为之前的事情而把人家拒之门外。
而限桌的意思更好理解了。过去办丧事都是“流水席”,即不按三顿饭的时间,而是凡来客上过礼行过哀悼礼就要坐下吃饭,俗称“喝菜汤”,条件好的主家摆十个碟八个碗,条件差的仅八个碗、菜品差也没人笑话。
而且过去一个村的基本上是一个族的本家,所以谁家有丧事,基本上全村都过去“喝菜汤”,别的家差不多就不要烧火做饭了。所以过去有“南北做买卖,不如死个老奶奶”一说,意即可以开几天荤。(笑)
而作为主家呢,就不能因人多而不接待(即限桌),否则会遭人笑话的。而且某家若人缘不好,办丧事大家都不去,反而惹人笑话。
所以答题主,这就是不能“辞客限桌”的因由。
丧事,大家都知道,死者为大,为了表示一下诚意,送死者最后一程,也是不枉今生有缘。来者是客,不可拒之门外。“辞客限桌",说的是来者不好推辞,无论有多大恩怨,暂且放一放,人来吊唁就是最大的面子,吃饭那是免不了的。在家得罪人,出门没人理。
农村有一句俗语:喜事不请不到,丧事门闻丧即吊。为啥这么说呢?就是八杆子打不着的七大姑八大姨,打算不想共事了,烂摊子能收敛一点就缩起来了。喜事一般来说,都是要邀请的,否则人家不会厚着脸皮去的。而丧事就不一样了,一方面我不是冲着活着的人去的,而是去祭拜死去的人。你就是不请,我还是要去的。所以说,祭奠死者,来者不拒。
辞客限桌用在丧事上,哪是大不敬。如果说用在生日宴会,乔迁之喜,或者结婚典礼无可厚非。人家也能理解,情有可原。如果在丧事上辞客限桌,是要遭到众人非议的,那你家真的门前长草了,没有人再愿意登门了。
丧事比较讲究,礼节还比较多。来人行大礼,叩拜!吃饭行礼,用餐!说来多少人,就看死者生前人缘关系了。来者吃饭,这个桌子定多少桌,哪是没有什么数的,在一般情况下,多要预存一些,以防措手不及,这也是待客之道必备的条件。
农村白事开场说些什么比较好?
农村白事,各地风俗不一,但大总必须要找,一般2一3人,都是主过事的人,而且要说话响亮,办事利索,能把帮忙的人喝动起来,明确分工。
有一次,我打工出来晚,正巧村上有一个外姓的老人去世了,因家族小,人不多,找帮忙的都是我们2个大家族人,到了正吊那天早上,我赶过去,大总却安排一个赶鸭子上架的差事给我,叫我搀扶孝子叩谢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并负责说话开场白,我哪有那个口材啊,再三推托不能胜任,可大总就是铁板钉钉,就是你了,没有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中午第一排客人到来之后,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我把孝子慢悠悠的搀扶出来,孝子手里捧着丧杖,躬着腰,一步不挪四指,我手里拿着话筒和蛇皮袋,前面鼓乐手开道,到了客棚门口,鼓乐手停下,我举起话筒,大声说道:‘各位亲朋,各位来宾,大家中午好!孙老先生,生于公元1942年7月8日,卒于2019年10月初二,享年79岁,孙老先生,一生善良,光明磊落,童叟无欺,是出了名的老好人一个,今天感谢各位来宾在百忙之中,前来吊唁,送孙老先生最后一程,由于孝子有重孝在身,不能一一叩拜,特此受孝子一拜,随即我大喊一声,叩一一一一一谢!孝子跪在蛇皮袋上,重重磕了一个头,最后这一声,我要大声喊起,声音要长,此时鼓乐手音乐也拉长音调,而接受孝子跪谢的人,比孝子年长的人,坐着不动,比孝子晚辈的人,必须站起还礼,然后我扶孝子再回灵堂,开场白也到此结束。
可短短几句话,却让我浑身出汗,事后还紧张的不得了,可那些看热闹的人,却对我竖起大拇指称赞我,说我厉害,不知是真是***,反正这年把我在外没回家,也没有再给人家说过开场白。。。
出门三五里,各处有乡风。各地农村红白喜事讲究都有所不同。在我们河北唐山农村,办白事的时候开场白是有专门场合讲的。
在我们当地,老人过世以后会由村干部出面帮助主家人办理丧事。其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做主事人,我们当地叫做“大老忙”。整个丧礼的流程,所有人都要听他指挥,当然他也负责重要场面的讲话。
我们当地办白事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叫做“亲友行礼”。是在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安排所有上账随礼的亲戚朋友依次到老人灵前敬香行礼、悼念一番。主持人就是“大老忙”,题主所说的开场白,就是“亲友行礼”之前,“大老忙”讲的一番话。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他自己组织语言,简单讲几句。内容包括悼念老人家,感谢亲友前来祭拜,后续事宜安排三个方面。
比较隆重的丧礼要提前准备悼词,我曾祖母大人去世办丧礼的时候,悼词是“大老忙”委托我写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部分:默哀仪式
尊敬的某某村王氏亲人(曾祖母娘家人)、各位亲朋好友、王府家族(我本家)的孝子贤孙们、某某村的父老乡亲们,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重的心情相聚于王某某家,沉痛悼念我们最敬重的王老太君大人千古。请在场的所有来宾肃立,为王老太君默哀一分钟。有请鼓乐班子老师奏乐。默哀毕、鼓乐停、请向王老太君遗体三鞠躬。
第二部分:老人生平简介。
王老太君生于某年某月某日,为某某村王氏家族王某长女,于某年某月下嫁我村王氏王某某,某年某月某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王老太君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勤劳而善良。她老人家一生(生平简介)
第三部分:感恩缅怀老人家。
说一说我们这里,鄂东北一带农村白事场面上的一些开场白吧,按照习俗都是亡者仙去以后的第三天出殡,需要说话的正式场合有第二天亲属的跪拜绕棺,第二天的哭灵仪式和第三天的下葬仪式。
这个仪式一般是在第二天的下午,相当于遗体告别仪式,由于目前都是火葬,殡仪馆里的遗体告别厅农村里的人一般不会去租用。中午亲友都会聚齐,跪拜在午饭后举行,主事的喊道“时辰已到,各孝眷人等都到堂前跪好,送老人最后一程。”基本上就是这几句。有请道士的由道士喊,道士敲锣念经,没请道士的由家族长者喊,放哀乐,众晚辈亲友着重孝跪拜,主事喊“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棺椁(冰棺或纸棺)都布置在堂屋,大家绕棺一圈出来,仪式就结束了。
哭灵仪式一般是在第二天的晚上,晚餐以后,如果孝家请有乡班子乐队表演的,哭灵仪式在表演之前,哭灵就是演员替孝家哭,孝子后面跪好,演员亦着孝服于前面领跪。如果有乐队表演,开场白也可以由乐队主持讲,没有就由哭灵演员讲,这个哭灵仪式不同地方差别比较大,北方的和我们这里就明显不一样。大多数的开场白是“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悼念某氏家族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我谨代表孝家向前来吊唁家父(母)的各种亲朋好友,各位家乡的父老乡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人说黄连苦,我的父(母)亲命比黄连还苦。。。”
我们这里哭灵是***用楚剧唱腔,哭灵有打彩,亲友现场拿钱多少不论,这个钱最后给孝家的。
出殡那天一大早也有一个简短的跪拜和绕棺,出堂时由长子摔碗(现在都简化成由主事摔了。),[_a***_]都不再有言语说道。火化以后,后人捧遗像,捧骨灰盒到墓地下葬,是一个相对正式的仪式。
祭文
宣读祭文的可以是村里的干部或家族的长者或亡者的至亲,这类祭文一般都是生活中的语言,简介亡者生平,歌颂亡者的功绩。“某某某(或某某某同志,先生等),生于某某年,卒于某某年,某某某致力于某某事业,一生为人谨慎,工作任劳任怨。。。”
举行追悼会,程序要简洁,气氛要肃穆,其一般程序为:
一、主持人宣布ΧΧΧ同志(先生、小姐、女士)的追悼会开始。先介绍参加追悼会的单位领导,生前好友。再介绍送来花圈和换联等单位和来宾的名字。对因故不能参加追悼会而***用其它方式表示哀悼的情况也要一并加以说明。
二、默哀3分钟。(奏哀乐)
三、单位(或直系亲属)致悼词。
四、家属致答谢辞。(直系亲属致悼词,不用作答谢辞)。
五、向遗像三鞠躬。
六、向遗体告别。(奏哀乐)。
追悼会主持词的关键,是要把悼词写好。悼词不能篇幅过长,一般以一千二百字以内为宜,最多不能超过三千。悼词内容要层次清楚,事迹突出。
尊敬的各位朋友,追悼晚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参加追悼晚会的相关人士做好准备,请燃放鞭炮的师傅做好准备,请所有的孝子贤孙来到灵前做好准备。(乐队入场演奏拜佛曲)
尊敬的孝家,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帮忙师傅:大家晚上好!
农村白事开场,有两种说法。
一,是在安席之前,有一种开场的说法,也就在安席之前,要说明安席的情况,怎样安席。我不是完全懂,也可以试说一下:
感谢各位亲友,在百忙之中,重情重义,赐礼赐步,前来对我寒姓某某老人的悼念。今天,来者都是客,本来应该***该席,个个该位。但因寒姓条件有限,不一一安置,除首席几个位置外,其它的由客人随别入坐,不足之处,请各位原凉!
二,就是家务长在席面上的开场,也是讲的礼节话,我也是初出茅驴,试说一下:以我母亲逝世为例家务长是我堂兄,时间正月初九。
尊敬的李府舅父及各位亲友:
今天,是我寒姓婶母李氏老人,因患高血压中风病半年之久,医治无效逝世,出殡登山安葬之日。
在此,我代表寒姓,也代表孝家,对客人的到来,由于条件有限。接待不到,交待不恭,请各位亲友原凉!
同时,也感谢各位亲友,特别是李府外婆人家,对我婶母的关照,特别是病情时间多次看望,并对病人安慰。没后,又是外婆人家及各位亲友,重情重义,在佳节喜庆,天气寒冷中,揪出时间,赐礼赐步前来悼念。我表示万分感谢!
由于,孝家人生单溥,即无兄弟,也无姐妹,孤单一人,经济条件有限,背负各位亲友的人钱,粗茶淡饭,交待不恭,望各位亲友,高见海涵。
孝家为感谢各位的大恩大德,本应登门叩谢,因时间起见,孝家就地叩谢,叩倒香台求三卦,承外婆人家赐点衣饭。
农村葬礼,为什么回赠毛巾?
农村葬礼,回赠毛巾,最大的原因是,中国人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所谓的礼尚往来。而葬礼回礼指丧家给参加葬礼的来宾表达感谢而回赠的礼品,通常包含毛巾、香皂。如果逝者年龄在60岁以上,回礼还会有一只碗。
只不过因为地方差异,回礼的习俗会有所不同。
葬礼中回礼,一般有三层寓意:
1.回礼的物品,可以让你怀念死者,做纪念用的。
2.毛巾是贴身的东西,面对那个现场有的会忍不住眼泪直流,怀念死者毛巾可以擦眼泪擦汗。
3.毛巾或香皂价格不贵,让接受回礼的人不会有心理负担。
至于葬礼回礼,我们这里的都是三件套,碗,毛巾,香皂关于这个每个地方的习俗不一样。葬礼习俗“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不谢孝”,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
农村的红白喜事,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不过在没有禁止大操大办之前,无论是结婚喜事还是白事,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就说这白事回赠毛巾的习俗,不知道别的地方有没有,据我所知,好多农村都有这个习俗,只不过有的地方是回赠白毛巾,有的地方是回赠一条白布。
回赠白毛巾的意思是什么呢?一是佩戴出席葬礼,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二是用来擦汗擦泪的。具体来说一下,参加逝者葬礼的一般大致分成两类人,一类是近亲属,自己家人是要为逝者披麻戴孝的,就是穿白衬衫,腰间及白布,头上戴白色孝帽。而另一类人就是远亲和朋友、同事,人家虽然说来出席葬礼,但是不能穿披麻戴孝,所以主人家就一人发条白毛巾,戴在头上,表示哀悼。
也就是现在这几年,没有人去特意买白布了,为了方便省事,干脆都买白毛巾代替。过去除了准备孝衫,要为其他参加葬礼的人一人发一块白孝布,这块白布就是用于戴在头上出席葬礼的,用完之后就可以直接带回家,因为这些白布都是纯棉的,布料很好也不舍得扔,带回家之后可以用来做裤子的内口袋。跟现在的白毛巾作用相同,白毛巾买回来之后直接发就行了,不需要现撕现剪。
事主分发白毛巾,也可以用来擦泪擦汗,就算不是近亲属,到了那个参加葬礼的环境里,人们的心情都会很低落,有很多农村还有哭丧的习俗,有毛巾可以用着方便些。
还有的地方用毛巾来做遮手帕,参加完葬礼的亲属,走的时候都会回馈一个红包,毕竟是白丧事,红包不太好看,就用白毛巾包一包,也算是回礼。表示对亲人们来参加葬礼的感谢,感谢他们送逝者最后一程。
不管是白毛巾还是白手帕,又或者是白孝布,都是分发给宾客们,为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其实一朵简单的小白花就可以了,心意到了就好。
农村请客送礼,在收礼的时候,主家一般都要回一点小礼品。这也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种风气。在村夫夜话这里,以前送礼是不回礼的。后来礼金越来越高,也就有人回一些礼品。象我们这里一般都是一包香烟再配上一件小东西,比如结婚的回礼一般是一包香烟外加一小包喜糖,小孩週岁或老人做寿,一包香烟加一个小蛋糕,而参加葬礼一般是一包香烟加一条毛巾和一块香皂。那为什么葬礼要回毛巾呢?这个应该从过去的孝服和孝帕说起。
过去农村有老人逝世,必须身着孝服,这孝服有些讲究。统称五服,具体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总称披麻戴孝。后来为了简便,慢慢演变成孝眷人等,统一戴白布,根据与逝者的亲疏关系来定白布的长短。孝子一般白布长五尺或六尺,(父母中只有一人逝世,戴五尺孝布,己有一人去世,剩下的一人去世时戴六尺长孝布),女儿,女婿,孝布长四尺,孙子女,外孙,外甥,侄儿侄女孝布长三尺。其他孝眷一般着方巾。也就是孝帕。(以前农村都用白布作毛巾)。这中间还有一些讲究。如果逝者达到六十岁以上,除了亲眷着孝布以外,所有参加葬礼的人都要发一块白色方巾,送葬时截在头上。以示对死者的敬重,叫变全白。而逝者年龄未达到六十岁。则只有未出五服的才有白布。其他人不发白布。叫变半白。这些白布,葬礼过后,可以带回家做衣服,鞋里子,毛巾等用。过去农家的白粗布,很结实耐用。
后来,由于农村很少有人织那种白粗布,就改成购买白细布。再后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那一块白细布己经基本上没用了。葬礼一过,有人就随便一丢。完全是浪费。渐渐就有人开始用白毛巾代替白布。而且送葬人也不用顶在头上,可以扎在胳膊上。既显庄重又不尴尬。而且毛巾还可以用来擦汗。带回家也可以作其它之用。
再后来,农村送礼时兴回礼。在葬礼中回礼时除了一包香烟外,另加一条毛巾和一块香皂。此时,毛巾还是当作孝巾之用,不过,有的己不再统一用白毛巾,而用各种颜色的毛巾。对其他参加葬礼的主要亲戚,还有抬棺和打金井的,请来的吹鼓手。还要单独另发孝布或毛巾。慢慢的葬礼回赠毛巾就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以上图片来源于头条图库,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