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哪句古诗词最适合歪解?
你觉得哪句古诗最适合歪解?
答:李白的静夜思的第三句《举头望明月》。原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字应是抬字之误。设想当时的境况:李白在窗子里边读书,感到越来越亮,很奇怪,心想是不是地上的霜引起的呢?就站起身来低头一瞧,发现不是,因为地上的霜没有那么亮,哪里来的这么强的光呢?就去找,扭头四外看看,也没找到光源。最后抬起头来向上看,发现强光来自月亮。接着引起思乡之情。举字用错了,头怎么举呢?充其量也不过伸长而已,这点距离对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最后,把头抬起来,一看原来是月亮发的光。所以“举”应该改为“抬”。设想在课堂上,老师看一个学生低头玩手机,叫他举起头来,他就不会懂老师说的是啥。老师也没有这么说的,只有叫他抬起头来他才会懂。
那么这句话为什么一直错到现在,没有得到修正呢?答案就是因为李白太有名了,谁也不敢说他错。比如皇上写错了字,少了一笔,大臣们谁敢说皇上错了呢?就连字典也不求甚解,也不敢说错,只得将错就错,作为“抬”字加以解释。
给你解一首吧,你别往别处想!你真往别处想,可谁也拦不住不是?
远山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它改成散文诗,是这样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等有时间再解。
这种解法是不允许教给学生的,请当老师的自律:)
***如学生有好想法,也别当众打击!私下可以聊的吗。
生命,不能老是憋着吧,总得让人透透气。有人透气,有人愿意憋气!时间久了,就看出差距。
古诗词,大都很美,也都凝结着古人智慧和文化底韵,我们应该正解不应歪读,我们应该尊重而不应贬低,至于恶意的篡改歪曲,更不应该发生。因为这必竟,人已作古,作品大都百年以上至几千午历史,应该说是炎黄前人留于后人的文化遗产,只有继承的义务,没有篡改的权利。俗话说千遍谣言是真理,久而久之赝品代替了正品,千百年后,真***难辩,后人怎知还有唐诗,宋词,元曲。
当然,并不否认,适当用古诗词开个高雅玩笑,也不是不可以。例如,传说一举子面对皇帝的面试,紧张之下,把唐朝王之渙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首句掉了个“间”字,这可是杀头之罪,而对皇帝责问,举子情急之下,断句成“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诗变为词,也不是不可以,但作者就不是王之渙了吧?,皇帝面对举子的随机应变,哈哈一笑。不仅免去死罪,而且留在朝庭于以用之,当然这仅是高雅传说而已。最好别对古人不尊重,恶意歪曲。
杜甫的诗句:尔曹名与身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的本意是批评那些诋毁王杨卢骆开唐四杰的人,但从前两句一气读下,王杨卢骆当时体,不薄今人爱古人。尔曹名与身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许多读者曲解为他在说王杨卢骆。
被召进办公室: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升学时老师对某差生勉励: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者花的理由: 有花堪折只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迟到被抓的难友: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考试最佳拍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考场定律: 二人齐心,其利断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屡抓不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