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播出28年了,有多少人坚持在看?有什么特点?
不知这些,还有介绍选手时间太长,煽情地方太多,有失参赛选手公平。节目期间主持人无关节目内容的话也太多,群众是听戏的,不是听所为嘉宾调侃的。拉票环节也不科学,在打分时嘉宾也好、雷主也好有流派偏见等等。
梨园春的现状己经背离了当初创办的初心和宗旨,偏离了弘扬民族戏曲文化的轨道,评委滥竽充数良秀不齐,节目设置混乱,盲目追逐高大上、反而缺失硬核,观众审美疲劳、索然无味,不论怎样变化,脱离人民生活、远离戏曲文化传承和创新,都无法持久下去、失去关注和支持就在所难免。
河南梨园春已不是当年的节目了,什么原因,老观众都知道,这节目这样下去,不看的人会更多,以前期期都看,现在几年一期都不看了。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祈祷][祈祷][2022]
说到河南,不得不提到河南的系列美食和豫剧,而豫剧对外地人的印象就是两部经典曲目:一是《朝阳沟》,剧中的众多曲段令人耳熟能详;二是《花木兰》的“谁说女子不如男”,别说河南人个个会唱,连外地人也都会哼上几口。河南卫视的梨园频道,不仅看到了豫剧在河南有如此众多的观众,还能看到各种选秀在此春耕萌芽,令喜欢豫剧的人看到了薪火相传。全国各种曲目繁多,但豫剧依旧令人喜爱和欣赏,听了总也不过瘾,其艺术魅力撼人心魄,在未来或更长时间人气只高不低,可喜可贺,这段时间当剧目无法选项,可转到了梨园频道,一下子便被吸引过去,烦躁的心情逐渐平静,而戏曲频道总也少不了豫剧唱腔,也是令人欢喜,豫剧走向全国此话不***,愿它发扬光大,成为一朵奇葩艺术瑰宝。
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现在还有多少人坚持再看,没有统计过,不知确切数字。
梨园春确实辉煌过,也为河南卫视赢得不少荣誉,也曾得到过河南乃至全国不少观众追捧过。但是,从他改变初衷,抛弃戏迷群众,一味追求“高大上”,蓄洋纳杂,改革得面目全非,自此喜欢梨园春的人越来越少,梨园春栏目在人们心目中越来越被淡出,成千上万粉丝越来越感到对梨园春厌恶,甚至对梨园春栏目主持人、嘉宾指指点点讥讽漫骂。可以看出,梨园春再不改撒易经,真的将气数己尽。
要说都是什么人在坚持观赏梨园春节目?大致有这样几种人:一种人是对梨园春栏目非常留恋,总觉着梨园春能回到原来,一到播出时间,总想点击河南卫视,看一看节目内容是什么,那些把持舞台可憎的嘉宾还出来不出来,这些观众当看到依旧时,会立即关机或改变频道。另一种人,文化水平一般,文艺欣赏水平有限,只要有斗乐就满足,不去品味思想性,艺术性,不讲文艺节目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人看节目就为了消磨时间。再一种人,确实认为对味,喜欢现在播出的节目,这种人可以说很少。
不知对本回答满意否,请指正。
为什么觉得现在的《梨园春》没有以前的有看头了?
听听观众的呼声吧,垃圾评委评论的是牛头不对马尾,好端端的一个戏曲栏目变成了一个政治说教的讲堂,把一个老少皆宜百姓交口称赞戏曲舞台变成了一个插诙打趣的四不象。醒醒吧庞晓戈同志,听听观众的呐喊,看看台下的观众,把梨园春办成戏曲的天下吧!
提三点意见吧:(1)2000年前后的擂台赛激烈、有悬念,值得回味和传承;(2)优秀曲剧节目有点少,象张晓凤的《泪洒相思地》;(3)有些八、九十岁的老艺术家出镜频率有点多,毕竟早已过了艺术巅峰期,何苦再来颠覆戏迷对您的崇拜之情呢
自梨园春开办以来,每期不落地关注着。但近几年几乎一场也未看过。且不说网友评论年终决赛时有什么黑幕,单就从这几年弄的这些乱七八糟的外行评委,就让人吐槽不已!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试问,你让个演小品的,说相声的,唱歌的(在此我声明,并非低估这些演员们的行业专业水平),在这喋喋不休地评论戏曲,他们对此的专业知识知道多少?搞不好连个戏曲爱好者的水平高都没有吧?这对参赛者不有失公平吗?难怪观众不答应!可我们不是台长,请谁当评委我们说了又不算,无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一一走人!不看!!
擂台赛黑幕太多,自从有一年年终决赛周雷达pk霍改云,周雷达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唱腔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霍改云则走腔跑调声嘶力竭,嗓子都劈了,场内观众打分周高于霍,然而让所谓的专业评委打分时,居然所有专业评委都打了霍的分。后来才知道霍是虎美玲老师的徒弟。挖煤小伙当场泪奔,场内外观众捶足顿胸。只能叹服虎老师人缘好,专业评委们不专业。从此再也不看《梨园春》。
越来越差劲,范军太***相叫人看着就恶心,还有那个咧着大嘴的小香玉,不怎么样,唱的好的不一定给的分多,唱的次的不一定给的分少,总觉得不公平,是不是私下里受贿了,但又没有真凭实据不敢妄言的
为什么戏曲会被称为“梨园”?
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中有“梨园***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之句,可见“梨园”之说唐代就有。《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
唐明皇李隆基极力倡导歌舞、戏剧活动。李隆基本人是个很高明的音乐家,他精通音律,懂得八音,还首创了用“羯鼓”,也就是现在的京剧“单皮鼓”。他既是当时的音乐家、指挥家,又是一位出色的导演,指挥文武场面。李隆基精选歌舞伎、乐工数百名,培训演员,指导歌舞排练。可是歌也好舞也好,到什么地方排练节目呢?
当时唐朝离宫深苑有个广植梨树的果木园,皇帝就选中了这个地方作为活动场所。唐中宗(705-710年)时,梨园只不过是***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起了变化,有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
李隆基自己担任了梨园的崔公(或称崖公),相当于现在的校长(或院长)。崔公以下有编辑和乐营将(又称魁伶)两套人马。李隆基为梨园搞过创作,还经常指令当时的翰林学士或有名的文人编撰节目,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上演的节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孙大娘等人都担任过乐营将的职务。他们不仅是才艺极高的著名艺人,又是诲人不倦的导师。
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梨园”,就产生在唐代这块沃土之中。所以沿袭下来后来戏曲界就把自己从事的行业称为“梨园行”,人们也把戏曲界称为“梨园界”,学习戏曲的人成为“梨园***”。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