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庆吃的川菜能不能叫“渝菜”?
- 用一句话生动描述重庆人和成都人的文化性格异同是什么?
- 你有什么想起就忍不住笑的笑话、事情、见闻、经历等?
- 喜欢听袁阔成和刘兰芳讲的评书。那么,成都李伯清的评书,你知道多少呢?
在重庆吃的川菜能不能叫“渝菜”?
重庆人从古至今从来没有谁说过什么渝菜。这个名词是在重庆恢复直辖后,隔壁的某省会吹都的人极度的失落和羡慕又嫉妒,为了黑重庆,这些喷子自己发明了渝菜这个名词,再强加在重庆身上,说是重庆人发明的,颠倒黑白的造谣诬陷重庆人,这些吹都的喷子真是脸至极。在重庆,只有江湖菜,这的确是重庆本地人发明的,以河鲜山珍野喂为主,确实与传统川菜有很大的区别,而且也得到了重庆市民的认可,重庆到处都有重庆江湖菜招牌的餐馆,本人也经常去吃。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听哪位重庆人说过什么渝菜,也没见过渝菜招牌的餐馆……那些某地震带吹都的人,不知为何现在这么喜欢挖空心思的造谣污蔑重庆,见不得一丁点重庆的好……
这叫什么问题呀,有点晕。无意中看到这个问题,作为一个重庆厨师,发表下自己的一点观点吧。我们都知道川菜其实是由上河帮,小河帮,下河帮三大分支组成的,而重庆菜属于小河帮内的一分子,所以说,重庆菜实际上是川菜的一部分。
其实川菜还有一种说法,即按地域来分,一般分为蓉派川菜、渝派川菜,盐帮菜这三种。近些年来,渝派川菜确实是越来越火,重庆江湖菜甚至大有席卷全国的趋势,但四大菜系早已深入人心,闻名天下,脱离川菜单独出来其实并不可取。
重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候因三峡工程而直辖的城市,行政上的独立并不能作为文化和传承方面的隔阂。所以作为厨界一员,并不建议也不支持“渝菜”的说法。
个人观点,更多更好建议,请直接留言交流。
厨子,头条号的美食原创作者,餐饮业二十多年老兵,擅长:火锅、江湖菜;如需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厨子说菜】,谢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相挤?
要说清题目所问,首先得厘清几个问题,这样就方便理解了。
一、产生川菜、渝菜之议/之争的“根由”
我虽然是成都人,对重庆我是有相当深感情的——大学四年青春中最美好浪漫的时光就是在重庆度过,重庆城中至今仍有我至亲至密的朋友在——重庆可以说是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所以本文我是尽量站在公正立场而言的。
但我也晓得,直辖之前,作为四川省的两个“儿子”——成渝两地从官方到民间就多而不少有些“明争暗斗”的腹诽“情绪”的。
重庆没分出去的时候是重要工业城市,和成都一道是四川省的两大经济支柱。重庆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和省会成都抗衡甚至领先,有资料统计直辖前:
1988年:重庆GDP170.32亿元,成都GDP137.72亿元
1991年:重庆GDP231.56亿元,成都GDP204.47亿元
1996年:重庆GDP857.12亿元,成都GDP869.34亿元
——但因当时的行政区划格局,导致本身经济发展受阻这是事实。用民间的话说就是“重庆的财政收入很大部分都上缴到四川省财政厅,最后成都‘肥’了,重庆却‘瘦’了”。
重庆人把重庆菜叫渝菜也好还是别的什么都好,最多是地方称号。做为一个菜系,最主要是推广,不是为了维护本地利益为了与众不同而故意标新立异,反而让人疑惑和不解。做为一位外地来蓉定居的朋友,说实话渝菜爱叫什么你叫什么,但起码让别人理解你想表达什么意思,至于所谓地域纷争,那是你们自己的事,别让外人看笑话
民国四川军阀刘湘都以川军“内战内行,外战外行”为耻,都为作为四川王曾经的内战蒙羞,要打国仗为川军雪耻,他叔刘文辉主政西康并没有叫所属部队叫西军或康军,大四川是一种千年的文化认同,不管是四川人还是重庆人都应认同大四川文化,不应搞出所谓的渝剧、渝菜、渝人之类的闹剧,就入贵州从未从属过四川,贵阳任有川剧团,并没有搞个所谓的贵剧,香港作为高度自治的特别行政区从被殖民到现在,仍然认同粤文化,讲粤语,吃粤菜,并没有另起炉灶搞什么香菜、港话、港剧什么的。如重庆能在脱离四川文化以外能搞出什么新的东西文明全国乃至于闻名世界就大大方方的称为“渝……”或者“重庆……”就如曾经辉煌一时的港产片一样。加油重庆!
用一句话生动描述重庆人和成都人的文化性格异同是什么?
对一个人愤怒不满而下逐客令时,经常听到重庆人最爱说的是:“你,给老子爬!”;经常听到成都人最爱说的是:“你,给老子滚!”
一个“爬”,一个“滚”,虽然字不同,但意思都一样,表达的都是叫人离开的意思。但从重庆人、成都人的嘴巴上分别喊出来的“爬”和“滚”,却有一定的地域文化差异。
重庆是山城,房子道路依山而建的多,当然爬坡上坎的时候就多,爬久了人就累。久而久之,爬,在重庆人的心中就有点“受苦受累”的意思。所以,重庆人起火时骂人喊“给老子爬”,就有“你去累苦遭罪”的意思在里面。
成都是平原,一马平川,不用爬坡上坎,人躺在地上,四面八方滚起都可以走,当然比走慢多了,说某人在地上打滚,就有说某人是在“耍赖”的意思。所以,成都人起火骂人喊“给老子滚”,就有“你个无赖快走远些”的含义在里面。
当然,由于爬和滚的意思都一样,重庆人也有喊“滚”的,成都人也有喊“爬”的,但总的来说,重庆人喊“爬”的多一些,成都人喊“滚”的人多一些。(上图为重庆,下图为成都,均选自网络)
我拿他们同意和拒绝时的异同来说明,相同之处是不管成都人还是重庆人同意时都是:“要的(好的)”;不同之处是成都人拒绝时多半会吞吞吐吐:“这个嘛…quo实好恼火哦(这个嘛,确实挺难办)”,重庆人则斩钉截铁:“你莫说了,逗愣个(你别说了,就这样(决定)了)”
两地最大的差异是说话发音,一个听不来那声音,一个又不服气,于是就杠了起来。
随着两地同城化后,以后的交流很多,接触更多,发音会逐步中和,互相都能够接受。
举个列子,以前主城和区县说话发音还是有区别的,地方乡音浓厚,一听就知道是什么地方人。随着经济大环境的人员流动与融合,发音也逐步协调统一,现在你还能区分得出是哪里人么?音符都基本一个调了。
当然,其他原因还多,不一一列举,本文只谈乡音。
成都与重庆的区别很大,是由两种不同地域文化所产生的结晶。首先从地域上:成都简称蓉属蜀地:是以嘉陵江流域以西,以成都为中心的广阔平原,地势平坦,气候舒适,物产富饶。重庆简称渝属巴地:是以嘉陵江流域以东,
以重庆为中心的众多山川,地势崎岖,气候炎热,山货聚集。其次:从文化上:重庆成都简称为巴和蜀,都有各自的文字和语言,先有巴后有蜀,巴蜀大地,巴山蜀水,应为同根,唇齿相依。性格特征上:重庆人:性格粗犷豪放,直爽好斗,勤劳朴实。成都人:性格细腻精明,虚华善言,勤奋华利。
说起成渝两地人的文化性格异同,原来流行的一个笑话差不多可以看出一二:
司机说: “大家都是重庆人,哥子给个面子撒,本本儿忘带了,我家斗在勒点的。”
交警说: “莫豁我,你不是重庆嘞。”
司机反问: “你郎个晓得我不是重庆嘞?”
交警说: “你莫不承认,等我拦个重庆的给你看哈。”
这时候一小伙子骑摩托过来了,交警摆手拦车!结果摩托车飞奔而过,风中远远传来一句: “你个哈批! 过来抓老子撒!”
交警转身对刚才的司机说: “看到没得! 勒个才是重庆的! 你娃儿一看就是成都的!”
你有什么想起就忍不住笑的笑话、事情、见闻、经历等?
小时候一天夜里睡得正香被咔嚓咔嚓的吃东西声惊醒了,我细听声音从爸爸方向传来的,原来爸爸在吃东西,我问爸你吃啥呢?我爸说你小弟不好好睡觉我吃他手指头呢,吓的我呀带着哭腔问我爸我小弟不疼吗?我小弟没手还能吃饭了吗?我爸轻声对我说,别说话了你快睡吧别把你妈吵醒了,你要不睡我吃完你小弟的手指头就吃你的手指头,听我爸这么一说吓的我赶紧用被把头蒙上了,在被窝里偷偷的哭,想起我妈讲的小红帽的故事心想我爸咋变成狼外婆了呢,过了一会我爸用很小很小的声音问我,老姑娘睡着了吗?虽然声音很小吓得我一激灵浑身发冷头都大了吓的我魂飞魄散的,我哭着说爸我睡着了,我爸说好孩子睡着了爸就不吃你手指头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真睡着了,清晨我妈做早饭我醒了,连哭带说的告诉我妈我爸把我小第的手吃了。我的哭声惊醒了我爸和我小弟,我小弟伸出双手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我爸哈哈大笑说他昨天晚上吃的是胡萝卜。
……我老婆从小就是一个爱说爱笑,说这说那,快嘴快语,还喜欢多管闲事的一个人。一天,生产队的两个叔叔在仓库的场地里打草(麦杆)包,她在旁边玩着看着一边问:叔叔,这个钢丝绳(索)会不会断的?叔叔们说你别瞎说,这么牢的东西怎么会断呢?一边说着叔叔们一边忙着。左右两边两个人踩在滚轮的跷棍(炮钎)上,两个人使劲往下踩,越踩越紧。谁知踩着踩着,乒的一声响?钢丝绳(索)绷得太紧真的绷断了……,两个人四脚朝天倒在了地上。弄的他们哭笑不得。一边爬起来一边骂我老婆,你看你这小乌鸦嘴?从来没有这种事情发生过,被你刚才前面一说,后面就断了……。这时候我老婆早就吓得一个人跑回家去了……。还好没有发生什么危险?这是一次。还有一次,是在村里面的五金厂里上班。那时候已经十八、九岁了。一天中午吃完饭,几个工友在厂对面的理发店里面玩。一边看着师傅理发,大家一边聊着天。她又冷不丁的问了一句说:叔叔,你这个理发靠椅💺会不会倒的(这时候一个人正躺着在刮胡子)?师傅说,好好的怎么会倒呢,你别胡说八道?哪知道说时迟那时快,咣当一声,连人带椅倒在地上……。大家又害怕又好笑的全部跑回了厂里。这时候把师傅给气的呀?你这小鬼的东西,嘴巴怎么这么毒啊?你你别跑了啊……。还好那次也没有发生什么后果?前几年老婆想起了这些好笑的故事讲给我听,笑得我俩饭都喷出来了……。我说你以后不管什么场合,说话可得注意了,千万不要随便乱说了,否则别人会不高兴的?她说我哪里知道啊,我当时想到了就心直口快的说了出来,谁知道一边说一边就会发生的啊?要知道会那样,打死我也不会说?哈哈哈哈……。听了我说的这两个故事,大家觉得好不好笑啊?***真事啊!虽说这开心一刻(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从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有点幸灾乐祸?但是毕竟当时也是真真实实的发生了?我现在也在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那么奇怪的事?是不是那些叔叔听了我老婆说的话后,思想过度紧张,动作不协调而导致?还是巧合、偶然、还是必然?至今也不得而知?看来我老婆有天生的第六[_a***_],预感性比较强?也不得不说是一种难于解释的怪事和现象?现在我们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孙女也四岁了。孙女活泼可爱,还特别好动,说的话,做的事,已经超出了一个四岁小孩的正常思维能力?是不是像她奶奶小时候那样,今后也会特别的聪明调皮捣蛋呢?……[微笑][微笑][微笑]
老王妻子坐进副驾驶,感觉位置又被人前挪了一格,女人第六感:莫不是老王外面的小三,比自己更娇小?
想让老王早点回家,妻子想破脑壳,
规定:如果老王晚11点后不回家,就反锁门。
第一周很奏效。
第二周老王又晚归,妻子把门反锁了,老王干脆彻夜不归了。
老王妻子很无奈,寻求高人指点,迅速修改规定:晚上11点前不回家,我就开着大门睡觉。
老王大惊,从此天天晚上11点前到家。
妻子对他更体贴温柔,两人鱼水之欢,老王赋诗一首:
男人没家死的早,女人没家容颜老;
有一年,我站在莲台上,在塑像背后装彩,一个老太婆进庙里来,我不得不打招呼,您来了,谁知把老太婆吓倒了,我赶紧下得莲台将老太婆扶起,老太婆精神稳定后说,她以为泥像在问她,险点吓死了她!
3岁,不尿裤子。
5岁,能自已吃饭。
18岁,能自己开车。
20岁,有女朋友。
30岁,有钱。
40岁,有钱。
50岁,还是有钱。
60岁,还有女朋友。
70岁,还能开车。
喜欢听袁阔成和刘兰芳讲的评书。那么,成都李伯清的评书,你知道多少呢?
李伯清,1947年11月8日生于四小成都市,艺术家,主持人,评书人,演员,佛教弟孑,198年开始从事长篇评书,这个期间从此闯荡于成都大街小巷。1986年运赴河南省表演评书《追车》1991年三国演义许书《打黄盖》
李老师早些年讲的书主要是搞笑,嘲讽世事。当时有的人都有点反感他的直接。近几年出山讲的多是生活感悟,智慧。好了感觉老师在寺庙里待了几年真的有较大的变化。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感悟生活,感恩人生。如果你听得懂四川话,那么建议你听听老师的书!
成都男神,李贝贝。
1947年生人,72岁的耄耋老人了,现在仍然活跃在川渝两地电视屏幕上。
在云贵川一带,李伯清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本土明星了。
早年的贫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他亲身经历了劳苦大众的疾苦。拉过夹夹车(木头两轮人力车,拉货用,相当于现在的货拉拉),冒充过炊事员,为了生活去学厨,现在川人都有这种思想,读书成绩不好,不想读书,就去学习厨艺,当厨师,为的就是有个活路。厂头做过杂工,后来改学评书。
皆因亲身经历,加上观察生活细致,善于总结,把评书加以改变和创新,用四川的特色文化,特色语言的生活哲理,为人处事,市井百态,尤其是四川成都人那种休闲的生活,用他的评书也叫散打评书描绘的栩栩如生,是川人饭后茶后最喜欢的评书。
早些年去过云贵渝,后面还是回到成都,李伯清为人和善,早年皈依佛门,用他的语言说是跟到海灯法师一起吃过几年素面,现在川渝两地***众多,但得到他真传的寥寥无几,他的***们现在搞餐饮的居多了。
早年和刘德一(代表作:哈儿师长)和沈伐(代表作:王保长***)是四川谐星代表,在川渝的影响力不输于东北的赵本山,也曾努力把川渝节目推向全国,上过春晚,皆因地方特色太浓厚,导致始终没有走出川渝两地。
希望男神李贝贝身体健康,为老百姓奉献更多精彩节目。
李伯清
1947年11月8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中国民间艺术家、演员。
1980年,开始从事曲艺工作,主讲长篇评书。1986至1987年连续两年被原成都市东城区评为全区文化系统先进个人。
1992年,获“全国三书比赛”业余组金奖。
1994年,创作并出演《徐洪刚热血颂》获四川省文化厅新节目展演二等奖。
1998年 在“川航杯”巴蜀笑星擂台赛中获特荣誉奖,被评为“巴蜀十大笑星”。
2010年,推出《李伯清大话智慧》、《逛新村》、《李伯清大话水浒》。
2011年1月18日,在成都电视台第二频道成立《李伯清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