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谐音的笑话5个字?
01:说关李貔氏(说关你屁事)!
02:你梅氏赵氏(你没事找事)!
03:姑娘你相机(姑娘你像姬)!
04:你钥匙掉了(你要si掉了)!
05:老板真是虾(老板真是瞎)!
06:他已经上调了(他上吊了)!
07:他不在人事了!(他不在人世了)
08:这是肉丝啊!(这是柔丝啊!)
09:这是解渴啊!(这是杰克啊!)
你读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打油诗,打油诗算得上诗歌吗?
八十年代期间,一些广告商为了推自家的优质产品,不管是什商品,都要画上一个穿着暴露和***的美女,如一家卖橡胶轮胎的商店就画上一个美女来招引顾客,有人就给它配上一首打油诗橡胶轮胎,
攀登美女。
虽然风马牛不相及,
倒也相映成趣。
既是货真价实,
又是童叟无欺。
何用强求美女,
同顾客眉来去。
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当然可以称之为诗了。而且,要了解打油诗,还得从“打油诗”这个名字开始说起。
打油诗,相传由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其创作的:“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为打油诗之首创,是学习打油诗者印象尤为深刻的一首。
后世则称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的诗为“打油诗”。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
打油诗常被用于对社会百态作出嘲弄及讥讽,也可以作为谜语形式的创作。其创作起来较易,便于口耳相传、大众接受和诵读记忆等。
旧社会,穷人食不果腹,逃荒要饭,比比皆是。有个讨饭光棍,下雪天,无处遮寒,就在财主马房后边的马粪堆中掏了个洞,坐在里边。马粪堆积发热,蒸气腾腾,此君把讨饭的瓢往头上一扣,在大雪纷飞的寒夜昨起打油诗来,并高声吟诵:
身穿马粪头戴瓢,
老天不住下鹅毛。
今夜得了平安地,
不知穷人咋么熬。
看似恢谐,读了让人落泪。万恶的旧社会呵,这就是底层劳苦大众的血泪控诉。
来一首打油诗助助兴
【酷冬】
素染光枝一叶落,躬腰双手抱胳膊;
鼻涕顽皮嘴上走,哈呼吃力吐烟朵。
牙齿哆嗦不听言,见面招呼抖声连;
姑娘爱美穿短裤,小伙薄衣紧握拳。
赖床学童不早起,暖窝憋尿最为难;
我读过: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还读过:这个女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养个儿子会做贼,偷得蟠桃供母亲。相传,一次纪晓岚为一个朋友的老母祝寿,当即作诗一首,劈头第一句就说:“这个 老娘不是人”,四座宾客都吓了一大跳,纪晓岚却不慌不忙,又念道:“九天仙女下凡 尘”,大家松了一口气,鼓掌叫好。纪晓岚又念下去:“生个儿子却做贼”,宴会主人脸上勃然变色,四座咋舌,不敢言语,哪知纪晓岚又从容地说:“偷得蟠桃献娘亲”,一众开颜,欢笑举杯。
个人拙见,打油诗算得上是诗歌。打油诗,一般就是民间比较押韵的口口相传的诗歌,比较通俗易懂,没有上升到很高的文学层次。诗歌,这个定义也算宽泛,例如诗经等,就是听起来很舒服,读起来朗朗上口等。总体说来,都属于诗词歌赋,到了现代,格式上已经不是规定的特别死,于是散文诗,近现代主义诗歌大量出现。
大家觉得遭到非议的“山东***馆”需不需要换匾额?
对于山东省博物馆是否换匾一事,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都觉得理由充分。但从博物馆功能定位、受众角度看,我非常支持换匾!
恩格斯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博物院(馆)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历史文化的承载体,是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之地。同时,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和应该承担的文化及公共责任——典藏文物、传播文化、开启民智、唤醒精神。
博物馆在当代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建设管理要更加注重适合大众学习,力倡博物馆的公益性和文化共享,切切实实让博物馆成为一座适合民众学习的“大学”。
民间受众主要包括处于文盲、半文盲具有有限的识字能力几乎不从事智力劳动的受众。同时那些十五六岁左右年龄的少年中小学生也归为此类。这一层面的受众数量较多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之一。
普通受众是指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至少是高中文化程度)一般是指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从事一定工作的受众。他们有一定的参观欲望与需求或者出于教育孩子、陪伴友人、休闲娱乐的目的经常到博物馆接受博物馆信息传播服务。这一层面的受众数量最为众多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博物馆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
精英受众。这是指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至少是大学本科毕业)从事大学教学、科学研究在某一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受众。
显然,博物馆面对的更多的是民间受众、普通受众。他们对书法的知识水平多数较低。要想真正让博物馆文化融入大众的生活,“亲民”必不可少。对不同受众的信息传播策略,博物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如医生看病一样“察言观色”“对症下药”,才能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匾额被误读,发生如把"山东博物馆"误认为"山东***馆"、"山东***报"等的笑话。不是博物馆和书法家的错,更不是大众的错,而是没有“对症下药”的错。
纵观全国各地的博物院(馆),其题名都是非常大气、令人赏心悦目的。比如中国最早创建、跻身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南京博物院,以及“河南博物院”等等,其题名都很“亲民”。
因此,博物馆不是小众传媒,不是面向精英 , 而是属于社会公共文化中的大众传播媒体。 所以, 博物馆作为大众传播者, 必须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出发,考虑最大多数的受众。因此,从博物馆受受众的角度看山东博物馆应该换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