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说一说古代土匪的故事?
- 谈到土匪,大家都会想到那些半路抢劫,打家劫舍的人。这些人给我们的印象都是无赖流氓贼寇的形象。我们通常认为土匪是什么人都敢抢的。实际上,古代土匪,他们大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农动人民,为生活所迫,也是被大势所逼。一般来说,多数土匪队伍是有约束的,有纪律的。
- 古代有名的土匪莫过于二贤庄庄主单雄信了,在未反隋之前,作为“绿林豪杰”,曾不止一次劫富济贫,扶危救弱,与兄弟们荣辱与共,他的善举被当地人大为称赞。其中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仗义疏财帮助了隋唐好汉秦叔宝。
- 当然,恶名昭著的莫过有名的大土匪座山雕,他老谋深算,诡计多端,无恶不作,最后还是杨子荣想尽了办法抓住了他。
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国内民生凋零,百姓生活日益困苦。而进入民国以后,又出现了军阀混战,时局混乱不堪,百姓更是难以生活,因此被逼得铤而走险的人极多。而一些溃败的军阀部队也纷纷落草为寇,因此很多地方都是土匪为患。
而更为糟糕的是,军阀们大多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对于剿匪一事根本不上心思,甚至有些军阀部队更是和土匪们蛇鼠一窝,勾结在一起祸害百姓,闹出了不少让人瞠目结舌的怪事。
比如说1934年刘湘击败刘文辉,在二刘之战中获胜统一四川前,四川的大小军阀一直以“防区制”割据一方,政令混乱,时常还爆发冲突,以致袍哥土匪到处横行,连距离省城不远的新都县,都有土匪大白天冲进县衙去抢人。
闹出如此丑闻,大家脸面上自然都有些挂不住,于是派出军队前去剿匪(当时也称之为“清乡”)。可是军队里不少人和土匪都是袍哥兄弟,彼此之间时常互通声气。因此每次出去剿匪,不等军队赶到,土匪们就已经得到消息早早离去。甚至有些土匪要打劫某处,也会告知当地驻军,让他们及时移防。
如此一来上千军队清乡数月,竟然只闻枪响,不见战果,连一个土匪都没捉住。新都百姓见此情形也是哭笑不得,有好事者赋诗一首,曰:“兵来匪无影, 匪至兵无踪。可怜兵与贼, 何日得相逢。”以嘲讽此等怪事。
不过说起来,四川的军阀部队和土匪还只是井水不犯河水,而山东这边可是闹出了军阀资助土匪的怪事。
清末民初,鲁南山区土匪四起,抱犊崮一带更是以出悍匪而闻名,刘桂棠就是其中之一。刘桂棠是山东费县铜石镇人,和夏兴德、李满等共八人烧香结义,一起落草为寇。因为刘桂棠排行第七,人又长得黑,所以人送外号“刘黑七”。
到了1925年的时候,刘黑七手下已经有了一千多弟兄,几百条钢枪,危害一方,民怨沸腾。此时山东督军是奉系干将张宗昌,他见刘黑七越闹越大,舆论上实在不好看,于是派出一个团进驻鲁南山区进行围剿。
自清末至新中国解放之前,我国很多地方都存在土匪。在人们的概念中,土匪乃一群乌合之众,占山为王,他们以打家劫舍、敲诈勒索为生,有小部分是劫富济贫的侠匪,更多的是无恶不作的地痞流氓。下面讲一个东北悍匪的故事。
杜立三是辽宁省辽中县人,因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被人称杜立三。杜立三从12岁那年,就开始闯荡江湖,16岁时,他的父亲杜宝增被族叔杜宝兴告发,不久就被官府砍了头。第二年正月,杜立三率领同伙将杜宝兴和他的儿子抓来处死。于是,杜立三在绿林中小有名气。
1900年,杜立三将台安县黄沙坨镇和辽中县朱家房镇一带占为根据地,向当地百姓收取饷银。杜立三贪婪无度,对当地老百姓强征重税,每年10亩地要交两块大洋,比当时的清***征收的税还重。因匪窝靠近辽河岸畔,杜立三及手下还向过往船只收取过境费,每船每趟五块大洋,令过路的经商船队苦不堪言。
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借口三国干涉归还辽东半岛、把日本赶出辽东半岛有功,攫取了由哈尔滨通向旅顺的筑路权。为保证水路畅通,沙俄曾派兵到今台安县境内张荒地大桥附近驻扎。卧榻之侧,岂容沙俄兵酣睡,枪法精准的杜立三组织人马几次攻打。在战斗中杜立三先后打死三十多沙俄兵,打伤上百人,迫使沙俄军队退回辽阳。经过此次战斗,杜立三名声大振,人送外号“包打洋人”。
1903-1904年,是杜立三势力最大的时候。他自称为“马上皇帝”,在他盘踞的地方随意封侯封官,同时也更加的横行霸道,掠夺民财。
杜立三的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了地主、豪绅和官府的安全。1907年6月6日,张作霖以招安为名将杜立三诱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