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会赤脚迎许攸?真的是作秀吗?
那日,午间,曹操吃过午饭,高卧榻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烦哪!为什么呢?
中午吃的窝头咸菜,在肚子子不安分的个搅,肚子不舒服的狠!
再过几天连窝头咸菜也快吃不上了,唉,粮草马上断顿了。
袁绍那厮雄兵猛将守的官渡如铁桶般,我方兵微将少,急切之间,搞不定那老匹夫啊!
在榻上烙饼呀,折磨的头快裂了!
这时,帐外士兵高叫:许攸先生来降!
曹操一听,喜出望外,蹦下床来,鞋也***了,迎出帐外!
许攸,何许人也,袁绍手下谋士也。
此人一来,破袁指日可待也!
想那许攸在袁绍帐下,知己知彼,了解袁绍,必有破袁大计献我。
官渡之战进入僵持阶段之后,曹操都有后退之心了。因为自已毕竞想以少胜多,叹何容易。实力是后盾,没有经济基础,何说上层建筑,何恐是行军作战。曹公明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千古真理。人是高级动物,手有余粮,办事不慌。更何恐曹操是政治家,政治家是懂得用奇谋的。子远投奔而来,主要原因还是袁绍不信任忠良,人不乱而自乱。许攸被他人谗言,心寒。不投曹公行吗,真是久旱望甘霖。曹操光脚相迎,岂是作秀,言为心声,行为心行,高明,岂不心花怒放,一句一个子远子远,大步而迎。[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视频加载中...不是作秀,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实力远胜于曹操,战局于曹操不利,而且面临这种情况下,曹操的后勤也出现了问题,粮草无以为继,最多只有一个月的量。
对于曹操而言,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局面,而许攸的到来会给曹操带来极大的转机。首先许攸是袁绍的谋士,那么必定知道袁军目前的状况,他的到来代表了曹操有了袁军的内幕,是为知彼;其次,许攸本身是一个出色的谋士,他来直接见曹操必定是有了上佳的计谋,能够使得曹操获得这场决定性大战的胜利;最后,许攸的到来也能给困境中的曹军带来更多的信心,对于下层的兵士而言,见到对方的重要谋士居然加入我方,必然会信心大增,在后续的作战会更加勇猛。
综上述,我觉得曹操当时的心情是激动的不能自己,所以也顾不得形象,立马跑去见许攸。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中,许攸因为审配把许攸在邺城的家给抄了,而且还受到袁绍的猜忌,使得许攸最后投奔曹操,而这个时候曹操听闻许攸来投,是赤脚出来相迎。
同样的在《三国志·武帝纪》中也写到,曹操听闻许攸来投,“跣出迎之”。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曹操会如此煽情,对许攸如此礼遇?
要知道曹操是个多疑之人,而当时政治两军交战的对峙阶段,突然有一个敌方的谋士还是自己的老相识,说要来投奔你,为什么曹操会毫不怀疑地相信许攸?此外,当时曹操身边的人对许攸是有所怀疑的。但是曹操对于许攸说的没有一丝怀疑,甚至以身犯险。
说实话会让一个多疑的曹操出现这样的情况,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曹操军的困境。
曹操不像袁绍那样家大业大,一直以来,曹操都为粮草的问题而头疼,早早地实施了屯田令,才使得粮草压力有所缓解。但是曹操周边的对手太多,连年征战,几乎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更是加重了负担。
到了与袁绍大战的时候,曹操因为要防备各个方向上的对手,仅仅只能率领一两万人面对袁绍的十一二万人,能够在前期有不小的斩获纯属不易。小规模战斗结束后,再是两军的对峙阶段。曹操虽然兵力少,但还是遭遇粮草不继的情况,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情况。
而这个时候许攸的到来,说要来投靠曹操,从曹操军的角度来说,你觉得许攸曹操军的目的有几个可能:
真的投靠曹操;
袁绍设计,让许攸诈降。
曹操之所以会赤脚迎接许攸,我认为不仅仅是一场秀,更是展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体现了他的用人之道。为什么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能够以少胜多、战胜强大的袁绍呢?因为他善于用人,用人唯贤,善于纳良言、择良策,懂得利用众谋臣的智慧和力量为己所用,而非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去盲目蛮干。反观袁绍则不善于用人,用人唯亲,不善于接纳谋臣的建议和良策,于是最终难逃失败的下场。
官渡之战时,正值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各方诸侯相争无非就是地盘之争,说白了,官渡之战也是袁绍与曹操之间的地盘之争,但是地盘是表象,人才才是根本,“得人才者得天下”。
许攸是何人?南阳名士,是汝颍名士圈中人,孔融曾称赞他为“智计之士”。许攸年少时便与袁绍、曹操交好。后来袁绍奔冀州,许攸、逢纪便一起去投奔他。但是袁绍其人,“为人宽雅,有局度,喜怒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对袁绍的评价,我觉得还是比较中肯的。许攸在袁绍那里,向其献计经常不被***纳,才能无从发挥,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且还受到袁绍另一谋士审配的排挤和陷害,而这正源自袁氏集团内部的派系之争。
原来,袁绍账下谋臣其实是分成以郭图、淳于琼为代表的汝颍名士集团,和以沮授、审配、田丰为代表的冀州名士集团的,两大集团经常窝里斗,许攸也算是汝颍名士集团的一员,审配对于汝颍集团控制冀州的***是非常不满和排斥的,对于许攸等人当然要借机打压了,逢纪便是死在了他的手里,现在轮到许攸了,于是“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 (《三国志》)许攸的叛逃是导致袁绍失败的诸多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曹操手下的谋士荀彧,对于袁绍也是比较了解的,他认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 (《三国志》)荀彧这一番话不但看透了袁绍的为人,也坚定了曹操抵抗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