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就是一个笑话,你认同吗?
人活着怎么就是一个笑话呢,至少还可以拥有享受情爱***,绽放人间烟火香火,你问问天上的神仙有么敢吗,不然堂堂仙女“七公主″能看得上穷的叮当响的“牛郎″,下凡私配,***相会?唉,就此一句,也懒得废话了,俺们是“乐天派″,难以同这些悲观主义者沟通共鸣,又不想讥讽过多,伤他们自尊,所以就尽量把回答做短做精简点吧,人要宽心开心啊,千万别把自己逼成“万圣″,大家说呢?[呲牙][呲牙][呲牙][祈祷][祈祷][祈祷]
这样的问题乍看是个笑话,其实它是很深刻、很凝重、很具哲思的。提问者的思考是很有高度、很有质量、很有概括性的。
“笑话”二字有多种含义。提问者在这里所说的“笑话”,应指荒诞的、可笑的。
我的态度是:不认同。理由有三:
一是我们降生尘世,无疑是前世修行的结果,如果前世罪孽深重,你不会轮回转世成人,而会坠入畜牲道、恶鬼道、地狱道。前世修行不易,消业艰难,故应对前世的恩泽深怀感激之心,积好今世的德,行好今世的善,做好今世的人,发扬前世的功。
二是父母生育我们,无论是富贵府第还是贫贱之家,我们的身上都饱含着他们的希望、他们的辛劳、他们的欢欣。我们对父母的大爱应予尊重、珍惜,应努力实现他们的心愿,决不可以轻佻的态度、浮浪的行为回答他们!
三是人活世上,你关联、影响着与你联系密切的人。你认为是笑话,他们却郑重其事,你可以羽化仙游,他们却匍匐红尘。你的妻儿,你的子孙,都还依靠你去获得生存的保障,去拥有生活的欢欣。对他们负责,是你今生今世首要的义不容辞的义务。你不能以“笑话”的态度看他们痛苦流泪!
人生本是一场戏,演得好的叫喜剧,演不好的叫悲剧,一切在乎剧本需要,再资深的演員也无法去改变喜剧演成悲剧,而悲剧演成喜剧,一切以剧本为依归,怎能说人活着就是个笑话呢?“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忧”,际遇不同,要求不同而矣!
不认同,从题问中就能看出来,你似乎是个不尊重生命的人,人活着或许有好有坏,有人活得顺风顺水,家庭事业都美满,有人却一路坎坷,艰难困苦长伴随。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不管境遇如何,我们必须要努力地好好活着,尽管活的不太满意,距离理想的生活非常遥远,迟迟达不成心中所愿,那又有什么要紧呢,活得好坏都是此生唯一的经历,就是再不堪也一样值得珍惜,怎么能是一场笑话呢?
活着其实很不容昜,烦恼郁闷常常伴随左右,然而快乐愉悦也会时时闪现身边,太多的无奈会让人的情绪波动异常,产生诸多负能量,如果不及时稳定下来,真的会让人距离悲观厌世的边缘越来越近。
不经历风雨,如何能见到彩虹,生存一世,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努力地学习,辛苦的工作,为了争取活得更好些,有尊严有质量,别把活着当成一场笑话!
人活着怎么就是一个笑话呢这是典型的伪学说忽悠人,宇宙间自然界以人与自然一大神圣的物质世界,而环饶着全球存在,又尤以人类的伟大,活着的人都在有为的修補地球,除了生存生活还要工作劳做,而人又多在一个家的耕耘,生儿育女养家糊口传宗接代,为人类的发展走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无论大小只要可为,天王就会认可记在功劳薄。真实的人生凡是人都有个人的情感经历家庭,错根盘节形成社会关系,在人生几十年中交往无论谁都会不离不弃,人的思想行为主张又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决定好与歹穷与富日子好否,都是人们的功勋而不是笑话不能当儿戏;如果人活着就是一笑话人就不会去认真,都会随心所欲稀里糊涂无所求,在听之任之无所谓的态度里,去免强的熬过这一生。<原创>
历史上的今天,王安石病故,您了解这位历史人物吗?
最了解王安石一件事应该是王安石变法,其次是王安石与苏轼的“相爱相杀”,最后就是王安石的诗。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为了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于神宗熙宁年间开始变法。当时的北宋阶级矛盾尖锐,主要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户;其次是民族矛盾贯穿北宋始终;最后是“三冗二积”。改革内容一一针对,涉及机构、税赋、军队、科举等方面。
最具争议的就是税赋改革中的青苗法:***向农民放贷,在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一交还***。这一改革出发点很好,不至于让农民受地主盘剥,也具有现代意识。但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却不是预想的好。地方出现强制借贷,商人将瓦肆等***场所设置在***借贷的旁边,农民一出来便将借贷的钱财用于***。
王安石是改革派,苏轼是保守派。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就成为了新党的政敌。苏轼参加科举,在考试中全面的说出了自己对新政的不满,其他考官欣赏苏轼,而王安石斥责苏轼之文。苏轼在之后的仕途中,也几番被王安石刁难。但是王安石不满苏轼只是因为他反对新政,在才学上王安石对苏轼是颇为欣赏的。历史上,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是两个人的文学较量。在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后,王安石在江宁上书神宗为苏轼说情。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和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两本结合,就可以发现王安石是苏轼命运中很重要的一个人。
最后的王安石的诗。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刘熙评论其诗“学杜得其瘦硬”,诗句劲健。王安石也擅长说理和修辞,善于用典故。
最早接触王安石应该是《元日》,诗中描绘了春节的热闹情景,这是王安石希望通过新政来实现国富民强。就是这么一位“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1086年5月21日孤独的在江宁病逝,北宋没有国富民强,屈服在金兵的铁骑之下走向灭亡,但王安石敢于变法求强的精神留在了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