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两军对阵,为什么将帅先拼杀?
在古代战争中,都是双方将帅先厮杀,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事实依据的。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有了”元帅”这个称谓。后来演变成了一种军队官职。从唐朝以后就有左元帅、右元帅等军队官职。有些朝代不设右元帅,只设主帅一人,这样是方便指挥调动。主帅下面是先锋。先锋是负责打头阵,冲锋陷阵的。
在两军对垒时,为什么都是将帅先拼杀呢?这是因为将帅是双方军队的主心骨和领军人物。将帅的武艺和计谋对战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双方将帅的武艺不分上下,另外一方的主帅就会***用智谋“诈败”逃跑,另一方不知是诈就会拼命追赶,这样使诈的一方就会使用暗器攻击对方,这就是兵不厌诈,将帅也是如此。在战场上只有胜败,没有什么不道德。只要胜了就是本事。
一方败了,或者是被对方斩杀了,那么该方军队的士气就会受挫,另外一方就会乘势冲杀过来。那么被攻击的一方就会全军溃败。
将帅首先拼杀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在正史上均有相关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在攻打后梁的战役中脱颖而出,受到后周皇帝柴荣器重并重用的!
将帅不首先拼杀的战斗只有像埋伏战、火攻等计谋的战役。如《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主将的单挑,或许是有的,但绝对不会是两军对垒的主要形式。
战争是集体的拼杀,每一方必然要竭尽所能,发挥本部军队最大的潜力。
在你死我活的紧要关头,哪还能顾得上讲究什么原则什么风度。
您说:“尤其是三国纷争时期,关羽在华北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名,那么两军对垒时为什么弓箭手不远距离射杀对方?而要压住阵脚报上主将名号先行厮杀一番?还有长***,勾弩手只是在一旁观战。”
想了解古代战争的样子,是不能只看小说的。《三国演义》是不靠谱的。
在历史上,华雄并不是关羽杀掉的,而是孙坚杀掉的。
主将单挑,小兵们都在充当看客吗?那是比武擂台赛吗?一些作者总是在胡扯,怎么吸引人就怎么胡扯。要不,作者都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战争了,因为大部分战争实际上就是群殴。不仅不知道该如何描述战争了,甚至于都无法说明双方为何胜败了。总是这样说,一方主将的失利或被杀直接导致那一方溃败。
主将固然重要,但是它不是决定因素,主将死了,就会必然失败吗?马上就会陷入群龙无首的状态吗?副将就不能接着担当起来指挥的职责了吗?这把人把军队想得也太幼稚了吧?
关于古代战争的场景,我们经常在电影或电视中看到,两军对垒,双方将士面对面一字排开,然后两边各出一位将领,互报姓名后进行单挑,如果一方失败,另一方大军就掩杀过去。事实上,这种场景不过是现代的艺术加工,古代打仗出现单挑这种情况是非常非常少见的。
早期的战争,参与人数很少,也许会出现双方将帅互相拼杀的场面,但随着参与战争兵力的增加,将帅的功能逐渐由直接杀敌转为指挥作战了。将帅是整支军队的核心,负责军队所有的部署和调动。两军对垒时将帅先行上阵拼杀的风险太大,这是把一场战争变成两个人之间的决斗,失败的一方必定十分影响自己军队的士气,可能就直接导致战争的失利,没有哪个军队的将帅能承担这种责任。
所以将帅的性命安危,对于整支军队来说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他只要稳坐中军帐指挥全军就可以,他不需要直接上阵杀敌,部队反而需要安排精锐力量来保护他的安全。因为一旦他的安全出了问题,就会导致群龙无首,军队有可能瞬间瓦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西晋灭吴的将帅之一杜预和南朝时千军万马避白袍的陈庆之,两人做为军队将帅,基本上骑不得马,拉不动弓,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成为全军的统帅,指挥部队大败对方。如果战争像***剧那样,战争开打前将帅先上场拼杀一场,那么,将帅在战场上的安全性将是最差的,而普通士兵则是最安全的,因为他们只需要摇旗呐喊就可以了,将帅输了就跑,羸了就追。
艺术作品中之所以会出现将帅先拼杀一场的场景,是因为古代战争中确实出现过将领单挑的情况,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新唐书薛仁贵传》中载:“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岳飞在郾城之战时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亲率四十名骑兵突入阵前,都训练霍坚急忙上前挽住战马说:“相公为国家重臣,安危所系,奈何轻敌。”岳飞用马鞭抽开霍坚的手说:“非尔所知。”于是率领亲兵战斗在阵前,左右开弓,箭无虚发。下面的官兵见岳飞亲自出马,勇气百倍,终于打败了金兀术的主力,夺取了郾城之战的胜利。这几例虽然都有将帅单挑的情况,但不是双方将帅单独先行拼杀,而是有一方只派普通将领出战。事实上,就算这样的情况,在战场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增加士气提高战争的成功率,大家都知道的,如果你出去打架,你大哥把对面大哥打趴下了,你一定觉得很有士气,人也会更勇猛,如果对面把你大哥干趴下了,你一定也心里没底,不敢全力上前
三国演义之中,罗贯中都把两军对阵写成了两军对垒而将领先斗一轮,这当然有了大量的艺术加工,毕竟两支军队就乖乖的站着,看着两个主帅大佬傻呵呵的在中间打来打去属实魔幻历史。
但是!斗将在三国之中是确有其事的。而且这件事情就发生在美髯公关二爷的身上。
话说关羽在投降了曹操以后,随着曹军一起进攻当时不可一世的袁绍,而袁绍则派出他最信任的将军颜良出战。
而在曹军攻击颜良军的时候,关羽与张辽率军发起了一次突击。“操使张辽、关羽先登击之。”《资治通鉴》。
而虽然颜良还有十几里的时候就发现了关羽,列阵而战。但是关二爷仿佛武神下凡一样,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不仅杀死了颜良,还把他的头给割了下来。《三国志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可见,大规模的斗将虽然是罗贯中虚构的产物,但将军单挑,并且关羽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说法是不***的。
古代人交战双方列阵面对,一方各派一人上马单挑厮杀,真实情况如何?
谢邀,古代人交战双方列阵面对,一方各派一人上马单挑厮杀,真实情况怎样?
就这个问题,古代打仗俩军对垒,不可能会出现一方各派一人单挑定胜负的情况,但也不排除俩军厮杀中的将对将,这也是视情况而定,如旗鼓相当的对垒战,置之死地的决战,肯定是以杀死对方的指挥官和骁将,就能基本决定战场的胜负,不是有句诗说的好“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同样的道理,古代战场杀死对方敌将,基本就能击败敌军。
如果是中了埋伏的突围战,那肯定不能将对将,将对将,很容易被拖住就突围不了了。
古代俩军对垒,真实情况,不可能出将就对上敌军的将,尤其是对上敌指挥官就更不可能了。
古代打仗,真实情况,应该是先以强弩射杀远距离的敌人,敌军靠近,射不远的弱弓就派上用场了,等到俩军近临快交上手时,先以骑兵冲阵,冲阵就是冲乱敌军阵脚,然后士兵跟着冲锋,古代士兵也不能乱冲,古代士兵一般都是哪快儿敌军被冲乱往哪里打,只有打乱军才能胜,不管敌军多少。
所以才有左右犄角,左右包抄,绕后迂回等战术,怎样就会使的敌军士兵分心,不专心拼死战斗。当然冲阵脚的骑将,一般都是骁将,最终还是要捉敌之将厮杀的,即便杀不死,拖住敌将,自己军队就能减少伤亡,有时也诈言敌将已死,来削弱敌军士气。
总之,不管古代也好,近代也好,战况是瞬息万变的,真实情况也应该是以战况形势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