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谦虚吗?
印度肯定有谦虚的人,但整个民族性而言,不能说谦虚,或者说不低调,三分说成十分。
从好的角度说,他们是乐观。不好的角度说,是罔顾事实,自吹自擂。比如那个笑话,再过十年要赶上孟买了。
这个跟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历来讲究低调内敛。而印度从他们的歌舞就能看出,张扬外向。可老外有时就是喜欢。
自相矛盾哪国人?
楚国人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难一》,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说他的矛锐利得很,不管是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来用以形容别人或自己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又用以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该成语揭露了儒家文士“以文乱法”的思维矛盾。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诫人们要讲求实际,恰如其份,切不可有市侩习气,言过其实,自吹自擂。这个商人乱吹一气,说话自相矛盾,结果闹出笑话,失信于人。这种不老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该成语还告诉人们,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凡事三思而后行。说话或做事要前后一致,免得最后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被人问得哑口无言。
自相矛盾的时代背景是战国时期的楚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