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个老头是什么笑话?
儿子对他爸爸说:“我很喜欢对门的美女!” 老爸偷偷跟他说:“那是你同父异母的妹妹,只能做朋友。” 儿子又说:“我也喜欢隔壁的女孩!” 爸爸又说:“那是你另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千万别对你妈说。” 儿子哭着对妈妈说了这些遭遇。 妈妈安慰儿子:“你喜欢谁就娶谁,你根本不是你爸的儿子!”
农村的老汉们为啥都喜欢抽老旱烟,不呛人吗?
搞笑了,能告诉我什么明火产生的烟气不熏人么??要说到农村的老大爷们为什么都喜欢抽旱烟,那这得从***开天地那会儿说起。
话说***开天地之后,女娲造人之后,人们在这片沃土繁衍生息,刀耕火种。在大洋的彼岸,有一群印第安人,发现这类植物中含有一种兴奋物质,在其部落会议、祭祀的过程中吸食其燃烧产生的烟雾,从而起到提神的作用。也就是说,烟草最早起源于美洲,后来被西班牙殖民者带到了欧洲。因其作用很快在世界各个国家普及。
而传入我国的时期,是明朝万历年间,之后通过菲律宾传入台湾和福建省,之后逐渐在全国普及开来,这就是旱烟的起源。
接下来,咱们在谈谈***开天地之后的事,当年女娲造人之后,用黄沙捏出来的人被称之为“黄种人”,因其一直过着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民生产品大多都靠自行供给,而当年的烟草也是一样,古代还有关于香烟的诗词:“神农不及见,博物几曾闻,似吐仙翁火,初疑异草熏,充畅无滓浊,出口有氤氲,妙趣偏相忆,萦喉一朵云。”
但是,古代的农民穷啊,各种苛捐杂税,很多农民有烟瘾,但买不起烟草,于是就自己种植。最早吸烟的方式也比较多,大多数都是用烟斗来吸烟,后期又出现了现代近似的卷烟,又因为人们在吸食烟草的过程中发现,烟草的味道地域、气候、季节、晾晒方式、烘烤技术、配方有很大关系,于是开始将各种烤烟分门别类的进行筛选、加工,最后形成了今天的各种品牌卷烟。
而在农村的老大爷,抽的旱烟,实际上就是这些香烟的最原始形态。很多人第一次抽旱烟时会受不了,因为旱烟的味道非常同、特别刺鼻,而且入喉特别的辣。
但是经过筛选、加工的烟丝却没有这些弊端,但售卖的价格也随之变高。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不是喜欢抽旱烟,而是没钱抽好烟。再说了,都抽了几十年的旱烟,已经习惯了那刺鼻、辛辣、呛人的味道。
老式烟杆有搞笑或则高大上的说法吗?
六丶七十年代,老式烟杆烟斗在农村是普遍的,旱烟袋是农村常见,连招待客人都用,烟杆有长短,烟袋缝制的,烟嘴有玉的,烟锅是铜的。一个旱烟袋,也不少值钱,十元八元,如今旱烟袋见不着了,只有留在记忆中!
老式烟杆是七O后对老人的最后记忆,现在人没有使用长烟杆的了,因为有了过滤嘴香烟,方便快捷。老式烟杆是对爷爷奶奶辈的人最后思念。小时候那个时代物资缺乏,老人都抽旱烟,搓一把烟叶,放进烟斗里,然后拿着烟杆探进火盆里,用火星点燃了烟叶,猛吸一口,火星子从烟斗里撒落,一缕浓烟从口中喷出向空中扩散。老人,妇女那时都会吸两口旱烟。烟斗和烟嘴一般是黄铜的,烟杆是竹子做的,还有木头的。后来出现烟斗烟嘴是瓷的,环保卫生。再以后出现铁的硬塑的。那时只要老人或妇女上山都带着烟袋杆子,据说遇到蛇虫也不怕,蛇虫闻到烟袋油子(长时间抽烟时积蓄在烟杆里的焦油)味就吓跑了。谁家有人得了蛇盘疮(带状病毒***)就找老人的烟袋杆,从烟袋杆中抠出焦油抹在蛇盘疮上,过两天就全好了。烟杆最长的有一米长,最短的二十厘米。如果几个老人坐在一起唠嗑,为省一盒烟火(火柴)钱,两支烟杆对火。对火就是一个烟杆没火的对另一个有火的就点燃了。我邻居有个老人他晚上玩推***耍钱去了,半夜回来时迷路了,遇上了鬼打墙,转了两个钟头愣没转出去,快鸡叫了他点上了一烟斗旱烟,嘶啦嘶啦的抽完烟,才走出***阵。第二早上病倒了,其实是重感冒躺了两天。那时候东北的冬天晚上冷呀,哪天晚上都零下三四十度,请不起大夫(医生),找了个大神(巫医)说冲着鬼了吓着了,到路口烧几张纸钱就好了。家人照做了,回来又喝几碗热姜汤。第三天老人身体好了。你们说那时候老人迷信不迷信,都是没钱念书害的!
谢谢邀请!现在没有人使用了,在二十年前后,只能看到个别老年人使用。现在,有时在玩乡会上、唢呐歌手演唱时、在银屏上,能看到老式烟袋,这是作演出的道具用的,不是真正的吸烟。一些小孩子没见过,看了感觉到好笑,实际上搞笑的是他们的演技,老年人看了,感觉到很平淡,怪土的。好像他们的烟袋特大,是正常烟袋的两三倍,我想,这可能是为了吸引观众,提高演出效果而专门做个大烟袋的
酒鬼能闹出什么样的笑话?
“咋个又开一坛,不要再倒柑子酒了。”这是一个结局悲伤的酒鬼“笑话”故事。
村里有爷俩都非常好酒,二莽和王三爷。95年的端午节,爷俩去二莽的舅舅家吃酒。中午饭吃了两个小时,算上舅舅、表弟小春共四个男人喝了6斤农村自家泡的“柑子酒”。
所谓柑子酒就是用自产的广柑切成4块,泡入60度的高粱酒里面,半年后口感非常好。两对父子划拳喝酒因为太顺口都喝得有点多,饭后满满发作就醉了。王三爷跟二莽去木楼上小春的房间休息,舅舅和小春就在隔壁房间休息。
不一会二莽起身在床尾叽的一声揭开夜壶,开始“咚咚”屙尿。醉梦中的三爷怒骂道:“X憨憨,咋个有开一坛哦,这就太冲人!不要再倒柑子酒了。”二莽没理他爹,怕他爹醉酒呕吐把尿罐提到王三爷那头,然后倒头就睡床里面。
大约两小时后,王三爷翻身不小心掉下床。脑袋刚好砸到尿罐边沿(陶罐非常结实),三爷又说这个酒咋个恁苦哦。大吼大叫片刻,二莽他舅妈和小春陆续进来,把趟地上的王三爷扶起来,擦洗干净换了身干净衣服。
后来吃了晚饭爷俩就回家去了。本以为这样一个“笑话糗事”就结束了。但是王三爷因为醉酒,大家发现三爷后颈有轻微摔伤也没当回事。结果当晚王三爷就走了,等第二天二莽发觉时身体都凉了!后来还引发两家矛盾,[_a***_]变路人。不胜唏嘘!
农家很多人都喜欢饮酒酿酒,但是一定要控制好量度,不能过量饮酒、醉酒。小则伤身,重则出现文中事故。像王三爷这种有高血压的人建议戒酒,否则真的很危险。
一个真实故事。70年代未,两个乡下老哥为10公里外亲属帮助建土坯房屋后,晚上每人超量痛饮高度白酒。自觉不能出丑,两人马上骑上铁管“铁驴”快马加鞭朝家飞奔。骑行一大段路程后,两人都觉得骑行方向相反了,两人干脆停下在一土坡处休息,仗着兴奋精神,两人大聊“山南海北”、忆苦思甜。说到各自痛心疾首之事时,两人顿足捶胸、嚎啕大哭。哥俩相互安慰休息一下,呼呼酣睡。天朦朦亮,见三位老者在询问为何酣睡在此。哥俩马上毕恭毕敬打个立正,询问某某村庄在那个方向。其中一个老者,开口大骂起来,两人恼火要动手教训老者。两位老者亦也同时呵斥。哥俩听着话音有些熟悉,仔细看看,三位老者是自己村内长辈。原来是在自家村庄口上睡一个晚上。且两个大老爷们惊天动地地嚎啕大哭,惊吓全村人心惊肉跳一夜。成为今古笑谈!
有个相声,说一个酒鬼又喝多了,半夜回家时滾了楼梯,把***划了个口子。
他怕老婆训斥,偷偷跑到客厅间照着镜子贴了“橡皮膏”。贴完后就回去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正在睡梦中,就被老婆一阵“笤帚疙瘩”和吼声惊醒。只见老婆边抡着“笤帚疙瘩”边问,昨晚是不是又喝多了?
男人赶忙说,没!没喝多!
老婆说,没喝多?那镜子上的“橡皮膏”哪来的?![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我家先生的叔伯弟弟,家里大排行老二,好喝酒。嗜酒如命,一天没遍数地喝。
吃饭时桌上摆着酒瓶子,走路时手里拎着酒瓶子,睡觉时枕边也放着酒瓶子。酒是他的饭,他的水,更是他的命。家里人叫他“酒蒙子”,外头人叫他“酒鬼”!
老二没有工作,平常花销靠父母的退休金。到了周六周日就去旧物市场、古玩市场闲逛,美其名曰是玩古董,其实是啥也不懂。经常把酒钱饭钱赔得分文不剩,然后再去找父母要!
有一个周末,老二在旧物市场买了一把仿旧的匕首刀,说是战争时期的东西。然后视若珍宝,装在自己背着的书包里,终日随身携带。
某天晚上,老二和几个哥们喝酒,深夜才散。回家时叫了一台出租车,眼瞅着要到家了才发现自己兜里又没钱了。于是就跟司机说,“你看我真没钱了,要不你留我电话,哪天我再转给你(微信里也没钱了)!”
司机就有点不乐意了,“我拉你这么远(在郊区),三十多块钱,然后你告诉我没钱!你说啥像十块八块的,我拉也就拉了……”
老二一听司机墨迹就心烦,然后顺手掏出书包里的匕首,刷一下顶在司机的腰眼上,急头白脸地吼叫着,“快,把钱拿出来,少废话!”
司机一看老二这架势有点蒙,只好把钱包掏出来,战战兢兢地递给了他。谁知老二根本没接钱包,而是推开车门下车跑了……等司机缓过神来的时候,人已经跑没影了!
司机心里憋气就打电话报警了,但因为没受啥损失,案子也就没继续调查。
两个月以后,老二开直播,在网上跟人吹牛,“我说个乐子事给大伙听听啊,前些日子某天晚上,我喝完酒回家,半夜,十一点多了,打台出租,没花钱。真的,三十多,差不点四十块钱,一分没给……哈哈!”
以前农村老人会讲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现在你村里还有没有会讲故事的人?
谢邀,以前无有什么***活动,连露夭电影也难看上几次,尤其是夏天,全家人挤在三间草房里,难己入睡,只好在外乘凉处,听老人讲古稀奇故事,现在条件好了,夏天也很少凑堆讲古的,再说电视剧丰富,讲了谁听?
几十年前农村老人爱讲些稀奇古怪的故事,是因当时农村生活单调,就是放电影也只能是偶然,另外逢年过节,才会安排唱大戏或山东快书、大鼓书之类的节目演出,农村还很闭塞。所以我们这些小伙伴们特爱听老人们讲故事,什么鬼呀神呀的,听着虽然害怕,还是很好奇,特好听。记得我的生产队有个贺大叔,他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两升,但他记心特别好,只要是他看过的戏,听过的书,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每逢农忙季节,学校放***,我们都十分乐意和贺大叔一块劳动,这是因为,劳动间歇,贺大叔总能给我们讲一些三皇五帝的小故事,比如“状元和乞丐”,“狸猫换太子”,“劈山救母”,“孙悟空大闹天宫”,“猪八戒背媳妇”,“半夜鸡叫”,“东郭先生和狼”,“农夫和蛇”。还有就是相当年皮立均和徐志强在我们周遭抗日的故事,也不乏讲一些妖毛鬼怪的故事等等。可以说贺大叔的故事陪伴着我们少年儿童时期的成长。虽然贺大叔已去世多年了,可他讲故事时的情景以及音容笑貌,时常出现在梦中。
反观现在,在农村爱讲故事的老人几乎都不讲了,这是因为没有了听众,现在的农村中、老年人喜欢打麻将下相棋,而青少年,业余时间却热衷于玩手机,打游戏,谁还有心思去听哪些个老掉牙的故事呢。现在的农村人,地里的活少了,闲散的时间多了,婆娘们三、五人扎堆,都是些张长李短的闲话儿,谁谁家孩子不孝顺了,不管老爸老娘了,谁谁家闺女不守妇道了,在城里挣得是不干净的钱了,谁谁家因买不起房子,孩子谈的对象告吹了,谁谁家的孙子学习不用功又逃课了,谁谁家的儿子升***了,把亲娘老子接到海南过冬天了,谁谁家的老人得了病,因没钱医治,在家等死了。谁谁家的坟地不好,又出了败家子了。一些人太闲了,就爱搬弄是非,做弄人,真的挺招人烦的。
这或许也是与时俱进吧!
@今日头条 @悟空问答
谢谢邀请,以前农村老人会讲故事的,差不多都已作古,现在农村应该很少讲传说的故事了吧。现在网路资讯发达,想知道什么稀奇故事都有,老人在农村就让他们自己慢慢回忆,好好休息吧!
这样的人恐怕少之又少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农村都是曰出而作,日落而息。基本都是成群结队的上坡、下田等,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大家都会在一起,话自然就多,故事也多。
很多老年人对那些通俗文艺,传说故事可以说是知之不少,讲起来是津津有味头头是道。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
诸如那时候在民间流行甚广的《七侠五义》,《施公案》,“包文正怒铡秦世美,”“卖油郎独占花魁,”“李白醉草吓蛮书。”
更有“宋太祖千里送京娘,”一个血气方刚的男人,与一个正值妙龄花季的女孩,晓行夜宿,同食同住,无一越轨行动。令人欣佩,无不赞叹等等。
故事内容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无所不有!
劳动休息之余,人们就围拢来,让会说故事的人来一段。听者会听的眉飞色舞,讲者也是手舞足蹈。
晚饭后,喜欢听故事者又会自发的串门,聚在一起,让讲者继续。
那时候,没有电视,其他***也缺乏,只能用这种方式获取***,得到精神的满足。
如今,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都喜欢宅在家里,不愿再去串门了。
所以,没人串门就没人听。讲故事的人自然而然地被更会讲故事的电视机,给取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