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上,带自己的老员工老是不肯用心教自己该怎么办?而且态度不是很好没有耐心?
成大事者,必有一颗强大的内心。1.自己努力做好自己的事,特别是他教给你的;2.找个适当的时机,或者自己制造一些话题,聊什么都可以,沟通很重要;3.不要试图越过他,办事、汇报、工作;4.少说话,多做事,更不要在背后说领导一句坏话!5.多学习。
我自己在过往的工作中,也带过了许多身边的同事,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除了脾气被磨得耐心了许多,也总结了许多关于新员工初入职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的经验,在此,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共同探讨。
老员工不肯用心教您,我想从两方面来说:
一、老员工自已的小心思
1、这是增加的一个没报酬的工作,增加工作量,不愿意干;
2、老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特别是你其他方面比他强时,心里有忌讳;
3、曾经这个老员工也没有碰到好师傅,感觉就应该这个标准对待你;
4、教新员工时间成本很高,时间紧任务重时,宁愿自己快速解决;
5、老员工本来就这性格,不爱搭理别人,不单对你,对其他同事可能也是这样;
... ...
二、新员工的问题
从题目上看,提问的朋友应该是刚刚入职新公司,公司安排了一位老员工辅导你顺利度过新人期,遇到的老员工不配合。作为新人,我们的目标是快速上岗,站稳脚跟,对于老员工的不配合我们从一下几点展开聊聊:
首先,从心理上也没必要太纠结,因为从老员工的角度讲,“老带新”这件事本身对他自己就没什么好处,而且面对一个不熟悉的人,不可能短时间内取得他的信任;
其次,对于新人期快速上岗,学习岗位知识这件事,主要责任人是自己,受益人也是自己,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抓住一切学习机会,主动专研,让自己快速胜任岗位。
最后,搞定老员工。老员工不愿意教你,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同事关系不到位,和别人建立关系最好的办法是找到共同的爱好。既然老员工不爱聊工作,中午一起吃午饭的时候可以聊聊平时周末都喜欢干什么,有什么爱好,降低老员工的防御心理,总会聊到志趣相同的点的,顺着这个点可以展开话题,比如大家都喜欢跑步,周末约上老员工一起跑跑步,大家慢慢都熟悉了,防备的坚冰也就一点点融化了。另外,平时“会来点事”,天热了帮老员工买瓶饮料;老员工忙不开了,帮着打个下手,人心都是肉张的,大家将心比心,相信老员工也会被你的真诚打动,主动帮助你顺利度过新人期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一起多多交流。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自己。那时候刚毕业参加工作,虽然进入的是喜欢的行业,但不可否认,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学。而这时候前辈的态度确实如问题所说,不肯用心教,态度也不好,耐心也谈不上。回想这一路走来的经历,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首先,不用心教不等于不教。在所教的范围内尽量多掌握。
就算对方再不用心教,也多少总是会教一点东西的。所以,要在这个教的范围内尽量多多掌握。正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悟性,要学会举一反三甚至反四五六。
我觉得很多时候,如果自己不用心学,就算对方再教,也是徒劳。所以,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用心程度不能忽视。
其次,不必在意对方的态度,因为态度越不好越能激励自己学会学好。
我在刚上班的时候,没少坐冷板凳。无人问津,交给你的东西不告诉怎样去做,等自己琢磨着做出来之后又被各种挑剔,但我觉得,越是这样,越能激发我的动力。
我就想,在你们只告诉我一的时候,我会努力学到二三四;
如果你们只让我拿60分,我会努力拿到70分;
如果你们想看我笑话,那么我会用行动来打消你们的“期盼”……
一句话,越是面对不好的态度,自己越要扬起斗志。
拼多多不断曝出家电手机***货,消费者为何会相信“天下掉馅饼”?
“一份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道理我都懂,但是没用上……毕竟不便宜的好货不是大家都能买得起的,或者舍得买的。
就拿实体超市来说,超市什么时候最多人,“打折”的时候,还有晚上九点以后。因为什么?因为价格让人心动,人在消费过程中都会出现心里的不平衡现象。超市货架中陈列着同类商品,仅在一方标识着“特价商品”,那么人们往往会倾向于特价商品,尽管有很多都不是必需品。因为觉得不买就“亏”了、“省钱就是赚钱”。
拼多多也一样,我们在购物时,并不一定是因为商品本身的用途,可能仅仅是出于商品的一些属性和特点。也就是价格对我们的吸引往往会超过多商品本身的关注。9.9的手动榨汁机,这么便宜,手动还减肥了,买买买;二三百的手机,不都说手机成本低的吓人吗,就算没用拿给家人玩玩也行,万一好用呢,买买买……
“七八九折不算折,四五六折毛毛雨,一二三折不稀奇。”因为很多消费者看惯了大起大落的折扣,觉得“存在即合理”(出自黑格尔)。被价格蒙蔽双眼的用户有时候却能用一套说法既说服自己还顺带让人哑口无言。
定位决定了市场,只能说拼多多抓住了普通用户心理。很多用户其实也就为了买个开心,开心就好,但顺带多注意注意质量才好。
我看最近头条都是声讨请多多的,这或许是广告效应,聪明的广告策略,难怪拼多多能成功,因为我们理解不了的,他们干了,所以他们成功了,要4.5线城市又有几个能花5.6大千买个手机呢,他们要求不高,功能几乎差不多的情况下,为何不买拼多多呢,我看了那些买***小米电视的消费者的使用图,看他们的使用环境,就知道为何了,换作是我在这样的环境下使用的话,我也买拼多多,现在科技发达,哪怕山寨产品也做的效果很棒,拼多多是你们不懂的世界,我是中立者。不要把消费者都当成SX了。
勿能因为“拼多多”被曝光“卖家电手机***货”,就一概否认其信誉度。“拼多多”的消费者并没有那么傻,能鉴别“天上掉馅饼”的真实性。作为“拼多多”的消费者,笔者从无买到“***货”,并能享受“拼多多”的***性消费模式。
“拼多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首日涨幅高达40%,这是国际投资者给出的评分。与国内独角兽公司在香港上市后,屡屡跌破发行价窘境形成鲜明的对照。相比较而言,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远远大于香港股市。如果“拼多多”卖家电手机***货,必定会受到美国监管部门查处;美国投资者亦会用脚投票,没有美国的机构和官员能够救得了“拼多多”。
“拼多多”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成为继阿里淘宝以及京东之后的第三大电子商务平台,是因为改变了传统的电商模式。“拼多多”作为一家专注于C2B拼团的第三方社交电商平台,消费者可以通过发起和朋友、家人、熟人、同事等进行拼团购买。客户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拼团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并享受“拼抢”的购物乐趣。
“拼多多”通过沟通分享形成的社交思路,创造了其独特的社区电商理念。“拼多多”的商品,即使价格再便宜,都是免运费的,这也是“拼多多”的一个商业亮点。至于“拼多多”的商品为什么这么便宜,至今没有明确的解释。
如果“拼多多”长此以往,坚持不卖***货的话, 总感觉其商业模式难以为续。单凭吸引众多客户,往“现金流”方向发展,就充其量是第二个淘宝。
拼多多主要的消费群体就是低收入者,以及平时有足够时间“拼团”的消费者。“拼多多”的商品价格低廉是主要卖点,但是如果***货不断增加,消费者投诉将成为常态。平台管理相应缺位,并对此置若罔闻的话,“拼多多”将面临危机。
欢迎批评指正,敬请点赞关注,顺祝工作快乐!
身边不少人老说看不懂拼多多,就这么一个专门卖粗次滥造的电商APP,竟然可以上市,估值还能高达200亿美刀,上市后又一路暴涨到300亿市值。
其实,这不是你们看不懂拼多多,而是你们看不懂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国家认识不够清醒,而拼多多却看清楚了。
拼多多核心用户群体是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这个群体占了整数的65%,同时女性在这其中占了7成。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统计部门发布的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人均收入25***4元,农村地区年人均13432元。可见我国欠发达地区很多,低收入人口仍旧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按照这个年人均收入计算,平均每月可支配收入才2000元左右,到农村地区则更少,才1000元出头点点。按照这种收入,你觉得他们的消费能力会有多高?
再来看看全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口,2015年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现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前所长贾康表示,中国只有2800万人缴纳个税,占总人口的不到2%。虽然时间又过去了3年多,即便缴个人所得税人口翻番,也就6000万,按全国7亿工作人口计算,仍旧是10%都不到。这个数据很好的佐证了我国有着大量的低收入人口,大部分都达不到缴税的标准(当然也有部分人群是避税)。
拼多多目前的现状其实是很好的反应了我国居民的真实经济状况,也就是全国有着大量消费能力低下的群体(最新的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有50%的农村人口),而这些群体是消费不起我们所谓的正品,不是不想而不是不能,实际收入决定了他们只能去消费那些价格低廉的山寨李鬼产品,明知道这些产品可能有***问题,但照样会买。想想10多年前手机功能机普及的时代,同样也是大量的山寨机流行,而选择山寨机价格是绝对因素。现在拼多多上的情况,和当年的山寨机有何区别?本质都是一样的!
所以,不是消费者会相信“天下掉馅饼”,而是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现在有拼多多这么一个平台,大大方便了这些价格敏感的群体来买买买。另外,即便没有拼多多,山寨***冒伪劣产品仍旧在三四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流行,看看今年315晚会曝光的那些饮料厂商,销路是极好的,消费群体也知道是李鬼产品,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购买。因此,看清了真实情况的拼多多,加上借助微信的营销,成功也就不可避免了。
不要再说看不懂拼多多了,其实是你没认清我国仍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个现状。